第七百章:先秦諸子百家之儒家
苗苗大半歲了,高翰文除了例行前世記憶中的各種嬰兒粗大運動鍛鍊與早教故事外,更多的時間則空閒了出來,恢復了以往瘋狂出書向全社會拋向新社會的勢頭。
出版社裝訂的第一版《先秦諸子百家集註》已經被出版社放到案頭了。是精裝版,裝訂得還很漂亮。
這本書是邀請範頃、李執、王世貞、李攀龍、閻若璩等人一起完成的。
高翰文自己是第一作者,負責整體結構劃分與目錄大綱撰寫。李執就是總編輯,別名第一苦力。其餘人是分章節作者。
諸子百家太遙遠了,直接推新學不如先拿先秦諸子百家過渡一下。要不然大明這些士大夫的小心臟還是適應不了的。
這個內容,以禮崩樂壞、人相食為背景提出來,如何救世就成了先秦諸子百家的終極課題。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還是在於對諸子百家學說世界觀的梳理。
比如首當其衝的就算儒家,先是簡單梳理了儒家內容。微觀核心動因是忠恕,宏觀結果是仁義。手段就是禮制,行為準則是中庸。
這裡當然得點出,儒家之前,忠恕、仁義、禮制、中庸這些概念或類似概念就存在,這些並不是儒家的發明更不是儒家的專利。只是儒家構建了這麼一個因果路徑關係。微觀上各人遵從禮制,行為執中不唱高調,那麼就會從內心產生忠恕,進而實現國家的仁義。
在把儒家內容結構化表示出來的同時,也順便指出儒家的先天邏輯缺陷。那就是禮崩樂壞是結果,要解決禮崩樂壞應該是追尋其原因,而不是僅僅從結果入手,用恢復禮制來制止禮崩樂壞。這是循環論證了。自己醫自己。比如一個人生某種病而死,就告訴其他人不得這種病就不會死一樣。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是得這種病的原因,而不是僅僅一句不得這種病就好了。這跟祈禱沒區別。另外微觀個人品質與宏觀仁義傳導鏈條並不清楚。會不會存在一個微觀個個忠恕守禮但宏觀社會不仁不義的呢?最典型的就是把一部分人認為定義成賤民或者敵人。這樣只要賤民敵人足夠多源源不斷,自然就能做到集團內部忠恕手裡,而全社會不仁不義。總之儒家的邏輯自相矛盾,才導致儒學千人千面。都是儒家卻截然不同。反過來這也賦予了儒家生命力,總有一個邏輯退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