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月流光 作品

第48章 編故事講道理(第2頁)

    “就拿這些社會傳統來說吧,為什麼華國是儒家孝道,西方是上帝信仰,印度是種姓制度?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古代統治者的需要而做出的選擇。

    華國的統治者是皇帝,而皇帝當然希望自己至高無上,所以就需要一種思想來控制人們。

    秦始皇選擇的是法家思想,用法律來規定皇帝的至高無上,很顯然他失敗了。

    於是漢朝吸取了經驗,選擇了儒家,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忠和孝聯繫起來,從道德上將皇帝推上至高無上的寶座。

    皇帝嗎,當然希望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所以儒家是最好的,而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非攻,都不符合皇帝的要求,自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兼愛非攻,聽起來挺美好,但堂堂皇帝怎麼能接受跟老百姓一個檔次。

    為什麼儒家要把忠和孝聯繫起來,因為提倡忠,就可以獲得君王的支持,提倡孝,就可以獲得家族中掌權者的支持。

    有了這兩者的支持,儒家自然會被獨尊,可以說儒家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只要出現大一統的王朝,儒家就必須成為獨尊的學派,因為它是最符合掌權者利益的,孔子或許在創立儒學的時候便看清楚了這一點,他很清楚未來儒家將會成為怎樣的統治學派。

    而到了歐洲,情況出現了變化,歐洲沒有大一統的王朝,也沒有至高無上的皇帝,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國王和諸侯,這些人大概跟五代十國那些軍閥差不多,沒有什麼合法性神聖性。

    所以這些國王早期的統治非常不穩定,王國很容易被顛覆,他們迫切的需要一個思想去為他們的神聖性和合法性背書。

    於是基督教會就有了用武之地,所謂君權神授,上帝給予國王權力,因此就給這些國王的王冠增添了一定的神聖性,國王登基之時要進行加冕典禮,而加冕者正是教會,這便是教會以上帝的名義給國王的權力背書。

    這樣他們的統治自然相對要穩定一些了。

    作為回報,國王讓渡了一部分經濟和社會權利給教會。

    比如教會的十一稅,你以為那些國王為什麼會把收稅的權力給教士?他們可不在乎什麼上帝,在乎的是權利的穩固。

    國王和教會實際上是互相合作的交易關係,一起壓制底層人的反抗,教士提供思想牢籠,國王提供武力基礎,互相利用。

    而這種情況到了東歐出現了一下變化,東歐是有皇帝的,拜占庭帝國——儘管這個皇帝跟中國的皇帝沒法比,但總歸是要比那些國王更神聖一些,所以他們對教會的壓制也更大,為了適應這種權力結構的變化,所以出現了東正教。

    東正教和天主教最大的區別就是皇帝的世俗權力大於教會的宗教權力。

    說白了,就是互相要價,權力越大,本錢越多,佔的股份自然也就越多。

    而到了印度,情況又出現了變化,印度的統治者不是一個皇帝,也不是一群國王,而是一個民族——雅利安人,自然要採用的思想也會不同。

    這個文化必須讓整個民族獲得利益。

    於是就有一群人為了維護自己民族的統治編寫了婆羅門教的設定集。

    他們信仰婆羅門教信仰種姓制度並不是因為他們愚昧,恰恰是因為他們聰明,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種族的利益。

    所以你明白了吧,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遵守的所有古老的傳統文化,神聖的宗教傳承,本質上都是古代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的選擇,編造出來的,根深蒂固的跟國家文明綁定在一起,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說白,一件工具而已。

    但對於那些處於統治下的人來說,自然要不斷地加以灌輸,由於人類當中大部分都是愚民,讓你信上帝你就信上帝,讓你信佛祖你就信佛祖,讓你信孝道你就信孝道。

    因此每一個文明的人,都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感到自豪,但是說白了,這些人大部分人都是愚者,被從小灌輸的思想所奴役。

    知識分子倒是能看出其中的問題,但是他們並不明白這些傳統真正的目的,只是徒勞的去反對這些文化上的表面漏洞。

    而投機主義者,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傳統文化,他們要麼假裝相信,要麼乾脆利用這些傳統文化來為自己獲取利益。

    只有真正的大智慧者,才能明白這些文化的真實意義,並加以引導驅動……”

    蕭傑一時間有些怔怔出神,陳天問的話不免有些驚世駭俗,不過卻又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忽然,他腦子裡卻想到了什麼,微笑道:“不,我不這麼認為,我們的儒家孝道,是不同的。”

    “呵呵,你倒是說說,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