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釋迦摩尼,血海波旬(第2頁)
不久,太子來到北門,遇見了一位小乘佛教的僧人,這僧人見到他不凡的儀容,又聽到他說出自己的修行,是為求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不禁連聲讚許。
自此之後,太子渴望出家修行,就在二十九歲那年,他的兒子誕生了,淨飯王后繼有人了,因此在一個午夜,他帶著侍從,跨上巨馬,默然出了王宮,向城外馳去,然後進入一座森林,割斷長髮,脫去服飾,換上蓑衣,又遣走侍從。
太子離開森林,繼續向東南方向而去,到毗舍離城附近拜訪修道者跋伽婆,他在苦行林中,看到許多修苦行的人,用種種奇怪的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以為只要這樣做,來世便可生天,享受快樂,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樂果呢?
太子認為這種方法,決不能解脫生死,所以住了七日,便漠然離開了。
當淨飯王聽到太子已經出家的消息後,心中很悲痛,立即派遣宮中親信和大臣去勸籍太子,他們遠遠窺見太子在一棵樹下端坐靜思,便上前勸他回宮,太子回答道:“我修行,是要為眾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立志堅定,先不回宮。
這些人十分無奈,只好留下其中五人,陪伴太子四處學道。
接下來,太子繼續向南行,渡過了恆河的急流,來到了摩揭陀國,當地居民看到他的風姿,都是讚歎不已,這裡的國王知道了後,便請他入宮相會,當國王見到他的莊嚴容貌,聽到他的深妙哲理,大為折服,懇切地要求他留下來教化人民,而且願以王位相贈。
然而,太子一心尋求解脫生死之道,堅決地回絕了國王的好意,隨即來到王舍城附近的一個林谷,拜訪兩位著名的宗教大師阿羅邏和鬱陀羅,兩人認為修道的方法是應先出家,託缽為生,修行禪定。
太子留在這裡好幾個月,禪定境界修得很高,可對解脫生老病死之道,卻仍無所得,只好離去,來到尼連禪河邊。在這裡同修苦行,靜坐沉思,每日或隔日進食一秕一米,後來還七日才進食一次,這種刻苦的修行,讓身為凡人的他身體消瘦。皮骨相連,一直度過了六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