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雙策驚全場!世紀大辯論!一言可定天文未來!(第2頁)
二人可謂是針鋒相對。
當然,這只是學術之爭,大佬們在一起依然談笑風生。
只不過沙普利和柯蒂斯隱隱對視了一眼,眼中意味深長。
接著,戴森又隆重介紹了一位特別的人物。
“這位是哈佛大學天文臺的勒維特女士。”
“就是她在分析了幾千張照片後,發現了大名鼎鼎的【造父變星】。”
所謂的造父變星,是指一類高光度的脈衝變星。
也就是星星的亮度會隨時間呈現週期性的變化。
基於這個特性,該種星星可以被當成標尺,用於測量宇宙間天體和星系之間的距離。
因此,造父變星被譽稱為“量天尺”。
這體現它在天體測量中的巨大作用。
在早期的天文學領域,由於缺乏超精密的儀器,測量一直是天文學的難題。
雖然也有好幾種間接的測量方法,但精度和準確度都不盡如人意。
造父變星的發現,則大大彌補了這種缺陷。
所以介紹到勒維特後,在場的大佬們無不表情嚴肅,非常敬佩眼前這位女性長者。
不僅僅是對方的成就,更因為她在先天失聰的條件下,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在場上諸多紳士中,顯得尤為可貴。
李奇維對她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您好,勒維特女士,見到您很高興。”
在這個時代,一個女性能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就,都一定承受了難以想象的磨難。
而勒維特的成果,更是和一件學術界的轟動新聞密切相關。
真實歷史上,在1920年,天文學領域發生了一場世紀大辯論。
辯論的主題就是“宇宙的尺度”。
而辯論雙方正是沙普利和柯蒂斯。
沙普利認為銀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柯蒂斯認為銀河系外還有其他星系。
兩種觀點的最終分歧就是:銀河系到底有多大?
沙普利利用球狀星團當測距工具,測量出銀河系的直徑為30萬光年。
他認為這個驚人的尺寸,足以裝下整個宇宙。
而柯蒂斯則利用黃矮星當測距工具,計算出銀河系的直徑只有3萬光年。
這個尺度遠遠不可能是宇宙的全部,因為當時發現的不少星星,與地球的距離都比這個要大。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不過這場辯論讓雙方都名聲大噪,前途光明。
沙普利很快就成為哈佛大學天文臺臺長,而柯蒂斯也從研究員變成了臺長。
但是問題卻沒有解決,始終困擾著天文學家們。
直到三年後,哈勃出手了,他直接終結了這個問題。
原來沙普利和柯蒂斯都錯了,因為他們使用了錯誤的測量工具。
哈勃利用造父變星當測距工具,測量出仙女星雲距離銀河系至少相距100萬光年。
這個距離遠遠超越了銀河系本身的直徑。
說明仙女星雲必然位於銀河系之外。
這個結論引發了天文學領域的巨大轟動。
哈勃把他的發現寫信寄給沙普利後,對方哀嘆道:“這封信摧毀了我的世界。”
後來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找到了更多的造父變星。
經過了大量重複測量後,大家證明了哈勃的理論。
至此,天文學界達成共識: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個普通星系。
很快,戴森介紹完畢。
從他的介紹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美國,在天文學領域非常強大,和物理學的孱弱完全不同。
因為天文學太依賴於工具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天文學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高魯三人一直跟在李奇維身後,當聽到美國已經有2.5米口徑的望遠鏡時,簡直驚掉了下巴。
要是不參加這種國際會議,他們永遠無法切身體會到這種差距。
“來對了,來對了。”
李奇維在戴森、海耳等人的簇擁下,緩緩走上演講臺。
這時,原地還站著一個男子,表情極其懵逼。
“哈嘍?哈嘍?哈嘍?”
“你們是不是把我忘了啊?難道就不介紹我了嗎?”
“我可是現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耶魯大學天文臺臺長啊。”
“就這麼沒有牌面嗎?”
施萊辛格滿臉苦悶,但是他卻不敢大聲逼逼。
因為海耳不僅對他有提攜之恩,更是他在天文學上的領路人。
不是老師,勝過老師。
所以,在強大氣場的海耳教授面前,他只能低調了。
此刻,李奇維已經在戴森的熱情介紹下,登上了演講臺。
會場內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我很開心,能夠得到在座各位的信任,擔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主席。”
“科學生來就是沒有國界、種族之分的,而天文學則很好地印證了這種思想。”
“宇宙之浩瀚,迫使我們必須聯起手來才能探索它的奧秘。”
“歐洲戰爭之前,德國天文學會曾公佈了星表第一冊。”
“這份僅僅記載了14萬顆恆星位置的圖表,就耗費了7個國家13個天文臺50多年的觀測數據。”
“而銀河系中的恆星,何止千萬!”
“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去完整描繪我們頭頂那片無垠的星空。”
“所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科學的必須。”
李奇維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成立天文學聯合會的必要性,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同和掌聲。
場下,櫻花國天文學會會長、東京天文臺臺長,小林正照,滿臉羨慕和討好地與高魯交談。
“高魯閣下,希望未來在聯合會中,華夏和櫻花國可以攜手共進,參與到國際天文學的偉大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