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頁)
眾人點頭,這個消息早都傳遍亞洲科學界了,成為最轟動的新聞。
亞歐兩大獎遙遙對峙,很有競爭的意思。
這也讓在場的年輕人對於李奇維的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不是說你獲得諾獎,你發表相對論,你就能成立這個獎的。
其中體現出的是巨大的人脈以及影響力。
這些都和李奇維善於經營分不開關係。
長岡半太郎、泰戈爾,都願意聽他的話,支持他。
否則,你再牛逼,但是高傲無比拒人千里,我也未必需要鳥你。
“不過,光有獎項還不行。”
“現在歐洲那邊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已經成為了慣例。”
“衡量一個大學或者組織的影響力,就是看它能否舉辦國際性的會議。”
“很不幸,現在的亞洲在這一塊還是空白。”
“所以,我準備號召舉辦泛太平洋科學會議。”
“凡是太平洋周圍一圈的國家,都可以申請成為會員國。”
“每個會員國每年輪流舉辦會議。”
“閉門造車是不行的,只有積極參與國際間的交流,才能開拓你們的視野。”
譁!
這個消息震驚了在場眾人。
大家都是科學領域的精英,自然知道學術會議的重要性。
他們的李社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布魯斯會議的創立者。
布魯斯會議不僅僅是物理學界的至高會議。
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科學領域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大的會議。
毫不誇張地說,布魯斯會議決定了人類科學的未來。
本來按照三年一次的慣例,今年10月應該是要舉辦第三屆布魯斯會議了。
但是鑑於歐洲目前的情況,第三屆會議只能往後延遲了。
至於延遲到什麼時間,誰也說不準。
反正肯定是要等戰爭徹底結束才行。
泛太平洋科學會議雖然肯定和布魯斯會議沒法比。
但是對於亞洲,對於華夏來說,已經足夠了。
如果現在讓華夏的本土科學家貿然參加歐洲的高級別會議,反而會適得其反。
就和諾獎一樣。
最好的未必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任鴻雋興奮地問道:
“社長,我們華夏也能有機會成為東道主,舉辦會議嗎?”
李奇維霸氣地說道:“當然。”
“只要是亞洲科學領域的學術活動,少了華夏的參與,那就是沒有意義的。”
譁!
如此霸氣側漏的話語,讓在場的人瞬間都高潮了。
“好了,以上是第一部分的業務內容。”
“華夏科學社的第二部分業務是建設科研機構。”
“雖然社團的目標是傳播科學,而不是研究科學和學術。”
“但是,我們要為未來做好準備。”
“國外的研究所模式,已經實行了上百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認為要借鑑這個行之有效的經驗。”
“比如成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等。”
“這些研究所有兩個好處。”
“一是能夠進行非常細化的研究。”
“往往一個研究所只專注一個細分領域的研究,這樣能更好地集中所有資源,辦出自己的特色。”
“二是研究所能為老百姓提供直接的幫助。”
“比如種花的、養魚的農民,要是遇見什麼難題,完全可以去找這些研究所。”
“不然,憑藉他們的經驗,很難找到專業的技術人才。”
“研究所可以拉近科學家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
任鴻雋等人點點頭。
“社長,這些研究所是我們科學社出資嗎?”
李奇維道:“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太侷限。”
“獨資、合資、僅提供技術支持都可以。”
“反正只要是在華夏境內辦,怎麼都一樣。”
“最後壯大的都是華夏的科學底蘊。”
眾人明白。
華夏科學社雖然自身不參與直接的研究。
但是它可以帶動真正的研究。
畢竟,論科學人脈,國內沒有什麼組織能比得上科學社了。
他們這些社員只要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就好。
說不定將來政府都會找他們合作,創建國家級的研究所或者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