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365章 物理研究的本質,真理永無止境!(第2頁)

 這也為他後來一系列的行為,埋下了種子。 

 小川秀樹稚氣地說道: 

 “是的,李教授。” 

 “我以前做過這個實驗。” 

 “雖然我當時沒有想過為什麼。” 

 “但是我剛剛想出來了。” 

 人群一陣驚奇。 

 8歲的孩子,能有這個表達能力,已經非常厲害了。 

 哪怕小川秀樹答不上來,眾人也不會苛責他。 

 “我覺得可能是摩擦讓正負電荷分佈不均勻了。” 

 “比如玻璃棒和絲綢,它們本身都帶電。” 

 “但是摩擦後,玻璃棒上的負電荷跑到了絲綢上,絲綢上的正電荷跑到了玻璃棒上。” 

 “所以,它們就帶電了。” 

 小川秀樹的回答讓眾人都是一驚。 

 震驚的不是他的回答本身,而是他的邏輯思考能力。 

 小小年紀能說出這些專業名詞,就已經能吊打同齡人了。 

 更別說還分析的井井有條。 

 孩子不知道電子的概念,當然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然而,他們這些大人知道了,反而沒有站起來的勇氣。 

 因為李奇維教授的問題,不可能那麼簡單。 

 這時,李奇維笑著說道:“小川秀樹,你的回答非常好。” 

 “將來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物理學家。” 

 人群驚呼! 

 長岡半太郎聞言心中一動。 

 上一次得到李奇維教授評價的孩子是玻爾,對方現在已經是物理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他打定主意,要好好觀察和培養這個孩子。 

 小川秀樹也被他的父親給按了下來,接下來就不是小孩子該摻合的了。 

 這時,李奇維繼續說道:“我知道,在座的各位,肯定都覺得我的問題有問題。” 

 “摩擦生電這個現象,在物理學領域實在太經典了。” 

 “經典到小川秀樹這樣的小朋友都知道。” 

 “這個問題怎麼可能沒人答的上來呢?” 

 “既然你們都不敢說,那還是我親自來吧。” 

 譁! 

 會場內所有人頓時聚精會神地開始聽講。 

 “關於電的現象,無論亞洲還是歐洲,先人們都有過大量的描述。” 

 “因為人類經常可以看見雷電,所以,電本身並不稀奇。” 

 “然而,對於電本質的研究,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人們就發現,用毛皮擦拭完琥珀後,琥珀可以吸引細小的物體。” 

 “比如毛髮、碎屑等等。” 

 “到了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御醫,吉爾伯特,他發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只會發生在琥珀上。” 

 “這種吸引力同樣會發生在玻璃、鑽石、石蠟等物質上。” 

 “吉爾伯特根據琥珀這個詞的希臘字【elektor】,把這種能產生吸引作用的東西命名為電,即【electricity】。” 

 “他也是創造電這個物理概念的第一人。” 

 “在當時,他認為,電應該是一種流質,不是單個物體擁有的,而是必須當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才會出現。” 

 “這和小川秀樹小朋友的想法有點類似。” 

 李奇維娓娓道來的物理故事,讓在場的人聽的如痴如醉。 

 他們從來沒有從這種角度去看待物理學。 

 而是上學時就被灌輸了電的概念。 

 這種從源頭出發的教學,讓眾人對物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哪怕是長岡半太郎這樣的物理大佬,也是聽的津津有味。 

 “哎,這就是李教授和我們普通人的差距。” 

 “他的知識太淵博了,就好像站在物理時間長河之外,洞悉物理學的一切事物。” 

 田中館愛橘更是感嘆道:“這是我目前為止,聽過的最好的物理課。” 

 在場的大佬們已經開始被折服了。 

 李奇維接著說道: 

 “到了18世紀早期,被稱為電之父的英國發明家格雷,他把帶電後的玻璃棒和其他物體接觸。” 

 “接觸後,這些物體竟然也產生了同樣的吸引力。” 

 “這說明電可以在不同物體之間傳遞。” 

 “從而也驗證了電是一種流質的說法,它並非某一種物質特有的屬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研究電,很快,人們就發現,電不僅僅有吸引作用,它還有排斥作用。” 

 “當用帶電的玻璃棒接觸銅屑時,銅屑之間會產生排斥作用,銅屑和玻璃棒之間也會排斥。”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更新的現象了。” 

 “法國物理學家迪費發現,先用玻璃棒和絲綢摩擦,使得玻璃棒帶電;再用樹脂和毛皮摩擦,使得樹脂帶電。” 

 “讓玻璃棒接觸一部分銅屑,再讓樹脂接觸一部分銅屑。” 

 “這時候,兩種銅屑不再是排斥,反而是相互吸引了。” 

 “因此,迪費推測,自然界存在兩種電,一種叫玻璃電,一種叫樹脂電。” 

 “玻璃電和玻璃電,或者樹脂電和樹脂電之間會排斥,但是玻璃電和樹脂電之間卻是吸引。” 

 “這就是曾經流行的電的雙流體理論。” 

 “但是,到了18世紀中期,美國的富蘭克林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單流體理論。” 

 “順便說一句,這個富蘭克林就是那個把雷電關在瓶子裡的人。” 

 “他認為每一種物質本身是帶電的,只不過沒有摩擦的時候,這種電是滿的,表現不出電的作用。” 

 “舉個形象的例子,把瓶裝滿水,無論你怎麼搖動瓶子,裡面的水都不會晃動。” 

 “電也是同樣的道理。” 

 “根據這個理論,當玻璃棒和絲綢摩擦後,絲綢上就會有一部分電轉移到了玻璃棒上。” 

 “這時,玻璃棒上的電是多餘的,而絲綢上的電是缺少的。” 

 “富蘭克林認為,這種多餘的電就是玻璃電,而缺少的電就是樹脂電。” 

 “他還給兩種電取了一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玻璃電為正電,樹脂電為負電。” 

 “同時,他發明了【電荷】這個詞,用來描述物體上帶電的多少和數量。” 

 “在當時,人們對雙流體假說和單流體假說爭論不休,因為兩種假說,都能完美解釋發現的電現象。” 

 “這種爭論一直到我的導師湯姆遜教授,發現了電子的存在後,才正式宣告結束。” 

 “現在,我們知道,當玻璃棒和絲綢摩擦後,玻璃棒上的電子就跑到了絲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