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我先投十萬大洋,你們給我放心大膽地幹!
當李奇維聽完任鴻雋的故事後,他在腦海裡已經對華夏科學社有了很深的瞭解。
真實歷史上,由任鴻雋、趙元任、楊杏佛三人帶頭,9位留學生共同商議,建立了科學社。
並且選舉老大哥任鴻雋為社長。
一方面他的年齡最大,另一方面他還是美國名校的理工科碩士。
在那個年代,他的資歷是絕對能夠服眾的。
畢竟他們要建立的是傳播科學的社團,因此社長自身的硬實力非常重要,不能讓外行來當。
華夏科學社剛成立時,只有9位創始人社員。
旗下創建了《科學》、《科學畫報》、《科學譯叢》等專業科普刊物。
後來隨著任鴻雋等人不斷運營,科學社逐漸有了名氣。
到了1917年,社團人數增加到了35人。
他們主要來自科學、教育、工程、醫學等專業技術極強的領域。
這些專業人士的加入,讓科學社的實力爆發式增強。
先後在華夏各地建造了圖書館和研究所,並在全國各省設立有分社,而總部則定址在上海。
就這樣,華夏科學社在那段特殊的時期,以近代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的身份,取代了國家科學院的作用。
到了1949年,華夏科學社的社員已經激增到了3700多人。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華夏科學社為華夏的科學體制化開創了先河。
自此以後,華夏物理學會、華夏化學會、華夏地質學會、華夏氣象學會等科學學會應運而生。
它們共同在一起,組成了華夏的科學最高機構,保留了動亂時期的科學火種。
1959年,華夏科學社完成了歷史使命,被解散。
李奇維接受完腦海中的信息後,不勝唏噓。
這是一段華夏科學進步人士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他們不謀私利,不謀高官厚祿,幾乎以最虔誠的熱情,義務地幫助華夏提高科學水平。
這是一群理想之士。
他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精英,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
沒有他們的宣傳,華夏那才是真正的科學鹽鹼地。
一時間,李奇維微微動容了。
此刻,他再看面前的三人,心中早已升起了無限的愛才之心。
都是好樣的!
他已經暗自決定,只要對方提出的要求對科學事業有利,不管是什麼,他都會同意。
李奇維大概也能猜到了他們的來意。
不過,他作為前輩,不能過於誇讚他們,必須讓他們先認識到目前存在的困難。
於是,他輕笑著說道:
“你們能有這份赤子之心,我感覺非常欣慰。”
“華夏正是因為有你們這樣的年輕人,才充滿了希望。”
呼!
李奇維的話讓任鴻雋三人和何育傑都舒了一口氣。
看來李校長對科學社的成立非常滿意。
這也讓任鴻雋對接下來的請求更有把握了。
不過還未等他開口,李奇維緊接著就問道:
“目前科學社有多少社員,你們辦期刊的經費來源是什麼,有多少。”
譁!
一連三個問題,讓任鴻雋三人臉上的笑容瞬間就消失了。
何育傑也是同情地看著他們三人,心道這可需要靠你們自己說服校長了。
很快,任鴻雋就調整好情緒,露出了一絲苦笑。
他知道在李校長這種存在面前,千萬不能撒謊,甚至連美化都不行。
大佬們最喜歡聽的話只有一種,那就是實話。
真情永遠是必殺技。
任鴻雋恭敬地說道:
“目前華夏科學社,包括我們三人在內,共有社員九人。”
“我們都是美國的留學生。”
“之前創建的《科學》月刊,也是拜託了國內的朋友幫忙運營。”
“今年6月份我們9人從美國相約回國。”
“我和元任、杏佛則決定直接來婆羅洲拜訪校長您,其餘6人先行回國。”
李奇維點點頭,他能夠感受到,這群小夥子們想成立科學社的迫切之心。
他的心中更加滿意了。
任鴻雋接著說道:
“至於經費,暫時是靠社員入社時繳納的股金。”
“目前我們初步設想,把科學社當成一家股份公司來運營。”
“每個新加入的成員,只要繳納一定金額後,就是公司的股東。”
“社費暫時定的是10元大洋。”
“所以目前社團的賬上共有90大洋。”
“不過,我們已經在國內又聯繫到了幾個願意加入的同志。”
“到時候,經費應該足夠開展工作了。”
“至於科學社之前的活動,則都是我們幾人從生活費中節省出來,或者問家裡要的。”
當任鴻雋老老實實說出目前科學社的情況後,房間內寂靜無聲。
他以為聽完自己的敘述後,李校長肯定會很失望,認為他們根本就是在胡鬧。
因此,他只敢偷偷抬起眼,去瞄李奇維。
旁邊的趙元任、楊杏佛也是同樣如此。
他們都覺得這樣的小事也和李校長講那麼清楚,對方一定會不耐煩吧。
畢竟這位可是一出手就是三百萬兩白銀的超級大佬。
這個時代的一塊大洋,大致相當於一兩銀子。
幾百元經費的科學社,在對方眼裡和過家家沒有區別。
三人開始沉默。
何育傑倒沒覺得什麼,他此刻對於這三人簡直佩服的不行。
這種激情和理想,讓他想到了之前跟隨李校長的日子。
那時候,他們同樣是懷揣著改變國家命運的崇高夢想。
不同的是,現在他何育傑正在一步步實現這個夢想。
而眼前這三人,何育傑雖然很欣賞,但客觀地說,他不認為幾人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