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會議名單公佈,實至名歸!
1909年8月30日,《自然》期刊最新一期,公佈了第一屆布魯斯會議的參會人員名單。
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
全世界的物理領域人員,全都爭先恐後訂閱期刊,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大神入選其中。
名單文章裡詳細寫了各個物理學家的信息,包括職位、國籍、研究成果等。
其中對於物理學家的等級,並沒有給出李奇維劃分法。
因為那屬於私下裡的劃分。
科學期刊、科學雜誌、報紙評論、好友談論等,可以肆意對比。
但是在這種正式場合,不適合擺在檯面上。
物理成就有高低大小之分,物理學家也有等級之分,但物理學家沒有尊卑之分。
有人按照所在國家統計,參會人員如下:
英國:瑞利勳爵、湯姆遜、盧瑟福、布魯斯
德國:倫琴、普朗克、能斯特、維恩、索末菲
法國:瑪麗·居里、李普曼、郎之萬
荷蘭:洛倫茲
瑞士:愛因斯坦
美國:邁克爾遜、密立根
名單一經公佈,舉世震動!
“真是群星匯聚啊,不敢想象這次會議在物理學史上會有什麼樣的地位。”
“布魯斯說會議的主題是經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難不成我們之前學的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都要被劃分為經典物理學了嗎?”
“哦,我的老天爺!電磁學才出現多久,難道就要變成老古董了?”
“現代物理學又會包含哪些東西?”
“我就想問一句,年輕人還有機會嗎?”
無數物理學的從業人員都在議論。
從名單中可以看出,既有老一輩的物理學家,也有新晉物理學家。
這很符合會議的主旨。
這是一場新舊物理學的碰撞。
牛頓、麥克斯韋、克勞修斯等人已經是歷史。
在他們的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物理學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而這場會議的參與者將創造新的歷史!
不過,也有人抱怨,這場會議有一個致命缺點。
那就是人數太少了!
加上李奇維這個組織者本人,參會人員也才16人而已。
不過這更充分說明了本屆會議的含金量。
任何一個人的成果都值得所有物理學者的考驗。
這一下,再也沒有人懷疑這場會議的重要性了。
十幾位物理學領域的超級大佬齊聚一堂,討論的必然是最核心的問題。
大佬們為物理學的未來開闢道路,後來者只要跟著走就好了。
真實歷史上,第一屆索爾維會議的參會者,連索爾維在內,一共有23人。
其中還包含了像龐加萊、林德曼這樣的數學家。
而現在,李奇維邀請的全都是純粹的物理學家。
這份名單也有被質疑的一個地方。
那就是索末菲和郎之萬為何會入選。
真實歷史上,這二人也是第一屆索爾維會議的參會人員。
但是如今因為李奇維的號召力,第一屆布魯斯會議的含金量遠遠高於原來的索爾維會議。
諾獎得主就佔了一大半。
剩下的也都是有特殊物理研究成果的。
所以,在這些大佬中,索末菲和郎之萬就顯得稍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