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慈禧召開新政朝會
就在李奇維規劃黃埔理工大學時,廣東學政于式枚也沒有閒著。
他將李奇維的教育改革綱要整理並潤色後,便動身出發,北上面聖,呈奏這份綱要。
從廣州出發,沿著海岸線,一路直達天津塘沽,然後馬不停蹄趕往京城。
1903年4月15日,于式枚終於順利抵達京城,並下榻在賢良寺,等待明天的朝會。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裡,對古代皇帝最熟悉的事情,恐怕就是上朝處理政務了。
有的皇帝懶惰,二十年不上朝;而有的皇帝是工作狂,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上朝處理國家大事。
清代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及萬壽節,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參拜慶賀等。
大朝是一種單純為體現國家禮制而設立的朝會制度,皇帝在朝會上不會處理任何政務。
說白了就是一種儀式,一年只有三次。
而常朝則是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立的一種例行制度,也叫“御殿聽政”。
根據皇帝的喜好不同,常朝的時間也不同。
但總體來說,常朝每個月會舉行三四次。
可以看到,哪怕是常朝,時間也很少,皇帝幾乎不可能處理太多事務。
所以,在大朝和常朝之外,還有一種朝會,叫“御門聽政”。
它才是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朝會形式,後世影視作品中所謂的“上朝”都是指御門聽政。
至於御門聽政的地點有太和殿、乾清宮、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等。
到了清末晚期,由於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再加上西學衝擊,清朝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朝會的程序和流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大起”就是一種特殊的朝會,也叫“御前會議”。
皇帝為了應對重要的政治與外交問題,召見軍機大臣、全體部院大臣,甚至有時把官員等級放的更低。
御前會議往往參加的官員人數眾多,討論的都是重大問題。
此外,因為慈禧的存在,從而產生了垂簾聽政的制度,即太后臨朝聽政。
朝會的地點也經常轉移到慈禧的居所,儀鸞殿。
所謂的御前會議,其實也就是慈禧主導的會議。
而光緒一般會在乾清宮或者坤寧宮召見臣子。
當然現在的他已經被軟禁,住在瀛臺,只有需要他參加朝會時,慈禧才會派人去接他回紫禁城。
怎一個慘字了得。
4月16日,紫禁城。
上午巳時一刻(十點十五),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在儀鸞殿東暖閣召開了一次規模很大的御前會議。
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員參加,還有不少從京外趕來的官員,于式枚就在其中。
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新政的實施情況。
儀鸞殿是南北朝向,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背窗向北坐,眾多大臣則依次跪在御案旁。
眾臣跪地叩禮後,光緒和慈禧讓眾人平身,會議開始。
慈禧在明黃色的珠簾子後,影影綽綽,讓人看不清她的表情。
三年前,就是在這裡,她和百官商討對八國聯軍宣戰一事,結果就是被揍得屁滾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