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129章 原子研究與量子力學

 從湯姆遜的辦公室出來後,李奇維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 

 李奇維一邊梳理著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史,一邊在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 

 這是他前世養成的習慣。 

 他喜歡首先從宏觀層面,把握住物理理論的發展脈絡,理清各理論之間的先後關係。 

 只有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被各種人物名字和學說,搞得眼花繚亂,分不清重點。 

 相對論的發展比較單一清晰,沒什麼可說的。 

 但是量子力學及原子結構,就非常複雜,湧現出的大神也最多。 

 公元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 

 16-17世紀,自然科學體系建立後,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原子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 

 此後一段時間,原子一直都是化學家的研究領域。 

 1789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定義了原子一詞,從此,原子就用來表示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單位。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道爾頓,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原子學說。 

 該學說認為原子就是小到極致的實心球體,本身不帶電,裡面什麼都沒有。 

 道爾頓還測量了不同原子的質量,他以氫原子的質量為1,規定了其他原子相比氫原子的相對質量。 

 當然他的測量結果非常粗糙,但也激發了人們對於原子結構的研究熱情。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發現,灰塵在水面上會發生不規則運動。 

 這進一步證明了微粒學說,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布朗運動。 

 1877年,德紹爾克思提出,布朗運動是由水分子的熱運動導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紹爾克思的基礎上,愛因斯坦目前的博士論文,其中一部分內容就是為了解釋布朗運動的。 

 他也從理論上證明了原子是一種真實存在。 

 儘管有不少新的現象,但是從道爾頓以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一直影響著物理學家。 

 直到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這才證明原子內部還有細分結構。 

 原子本身不帶電,而電子又帶負電,說明原子內部存在帶正電的東西。 

 它們與電子所帶負電荷正好中和,使得原子呈中性。 

 於是,關於原子內部結構的研究,吸引很多物理學家的加入。 

 真實歷史上: 

 1911年,盧瑟福通過α粒子轟擊金原子的散射實驗,證明了原子內部又分為電子和原子核。(現由李奇維提出) 

 1913年,英國化學家索迪,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 

 他認為在元素週期表裡存在位置相同,而相對原子質量不同的原子。 

 緊接著,湯姆遜發明質譜儀,發現了幾十種不同元素的同位素。 

 1919年,盧瑟福又通過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原子核由質子組成。 

 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原子核,又發現了中子的存在。 

 物理學家這才搞清楚同位素的本質,即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這些原子互稱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