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諾獎頒獎,世界矚目!(第2頁)
從正面看,音樂廳古樸大氣,十根通天巨柱從地面直通樓簷,音樂廳前有著名的俄耳甫斯雕像。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則是一座造型別致精美的建築,建於市中心梅拉倫湖畔。
主體以紅磚建造,右側有高高聳立的鐘樓。
按照諾獎基金會的安排,12月10日下午4點,頒獎儀式在音樂廳舉行。
結束後,眾人就會移步至市政廳,在其內部的藍色大廳,參加慶祝晚宴。
最後,幾人又來到了瑞典皇家科學院。
看著眼前通體紅色的建築,李奇維心生感慨,這裡聚集著整個瑞典最聰明的頭腦。
他們不受政府的管轄,尋找和評審全世界最驚豔的科學成就。
而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博學多識的院士,在各自的領域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堪稱無價之寶。
而反觀此刻的大清,管你是教授還是院士,統統算作匠人,只配去修路建橋。
至於國家有什麼科技政策、要攻堅什麼方向,抱歉,匠人們都不能參與。
那些都是讀四書五經的官老爺的工作,輪不到泥腿子指點。
這種對待科學人才的態度,才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否長盛久衰的關鍵。
大清的滅亡是必然的,其中閉關鎖國,打壓西學人才,絕對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李奇維此刻暗下決心,他未來幾年也要推進華夏成立類似的機構。
如果實在不行,那就只能放在科學之城內。
......
接下來幾天,斯德哥爾摩每天都有不少人從外國趕來。
他們都是來見證第一屆諾貝爾獎的頒獎盛況。
根據瑞典政府的粗略統計,預計參加典禮的人會達到800人之多。
因為在瑞典頒獎的有四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
和平獎是在挪威的首都奧斯陸,同時舉行。
平均每個獎項的參與者在200人左右。
這在1901年,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場規模空前浩大的頒獎典禮了。
而且來參加的人,有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貴族、士紳、名望人士等等。
基本都是社會各階層的精英人士,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除了這800人之外,世界有名的報社全都派人來採訪和記錄這次盛會。
《泰晤士報》、《每日郵報》、《巴黎日報》、《法蘭克福報》、《紐約時報》......
不僅有這些大報,還有幾十家小報也來分一杯羹,企圖採訪到一些獨家新聞,哪怕是科學家的緋聞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