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歷史的兩面性
劇本中的毛澄,與史書中的毛澄,並非完全一致。
史書中的毛澄,就是最標準的文人表率,道德模範。
毛澄是弘治六年的狀元,仕途的第一步就十分完美。隨後數十年宦海沉浮,歷經三朝,做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這就是明朝讀書人做夢的模板啊。
史書中確實記載了嘉靖皇帝給毛澄賜金這件事情,按照記載,毛澄是拒絕了黃金,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楊廷和這邊的陣營內部是鐵板一塊,毛澄這個禮部尚書立場堅定,毫無根基的嘉靖皇帝,又是怎麼一步步達成目的,以新帝的身份走進紫禁城,又把自己的父王興獻王,追封為皇帝的呢?
或許,看史書的時候,也不能光看那些大義凜然的描述,也得結合結果,反推一下事情發展的過程。
此時的毛澄,面對黃金,最終還是穩住了心神,一臉正氣地說道:“臣老邁,談不上有功。臣只不過是依從禮法舊例辦事而已。”
聽起來,這話依然是在拒絕,但其實,這是毛澄在問朱厚熜和袁宗皋討要一個臺階。
雙方的意見不一致,毛澄身為禮部尚書,本應該是禮法派的領頭羊,他要是突然倒戈,那就太反常了啊。
袁宗皋笑道:“宮中尚有太后在,毛大人不妨去請太后決斷吧。”
袁宗皋已經料定,太后會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太后娘娘的兩個兄弟都不成器,沒有母家可以依靠,這樣一個久居深宮的孤寡老太太,未來如何,完全取決於新帝對她的態度。
如果強按著新帝的腦袋,讓新帝認弘治皇帝為父,認張太后為母,難保新帝不會因此記恨。那樣的話,張太后還有她的那兩個廢物兄弟,以後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不出袁宗皋所料,張太后賣了這個人情。
皇太后一錘定音,讓群臣上箋勸進。
勸進的意思,詳細來說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求求你,來當皇上吧。
這已經是登基前的最後一個步驟了。
有了太后的表態,楊黨的人只能先退一步。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