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第2頁)

 如此一來,即便是朝廷開始恢復和整合淮安清江造船廠,目前估算一年也只能產出千艘左右的蒸汽機商船,滿足戰船的需求之後,商船和漕船各一半,估摸著只有五百艘,

 所以本官再問一次,到底要不要蒸汽機商船,現在可以在本官這裡訂購。”

 話音剛落,眾人心中猛地一驚。

 但卻是沒有人立刻出聲,幾乎所有商人都在皺著眉頭,眼中滿是糾結和盤算。

 黃道周剛剛說的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本,他們是認可的,但認可並不代表著會無限支持。

 他們是商人,商人的本質是唯利是圖,一艘三千六百兩銀子,那得跑多少趟才能賺回來?

 朝廷自己的漕船無所謂成本,自己卻是不能不考慮。

 可問題是隻有五百艘商船對外開放,錯過了就得等一兩年,以商船的速度,別說一兩年了,哪怕是半年都能錯過很多市場份額。

 一邊是成本和利潤,一邊是市場份額,左右為難。

 另外還有倭寇和荷蘭等海外諸國威脅,雖然大明戰船能威脅諸國,但那需要時間來震懾,在這期間萬一被幹沉了,找誰說理去?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成本夠低,但西北大旱在蔓延,百姓都活不下去,哪來的銀子去購買貨物,指望著沿海嗎?

 那麼買商船的意義在哪裡呢?放著生鏽嗎?

 “黃大人,一艘船需要幾個工匠操控?”

 “黃大人,您剛剛說蒸汽機燒煤,敢問前進一里路需要多少斤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