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朱祁鎮與于謙
漢王之亂後不久,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出生了。這時的朱瞻基已經年近30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再加上世寵妃孫貴妃所生,因此朱瞻基為了讓兒子名正言順地成為嫡長子。
他強令皇后胡善祥以身體不適為由辭去皇后之位,轉而立孫貴妃為皇后,立朱祁鎮為皇太子。若是朱瞻基能知道這個兒子長大後的所作所為,只怕他會後悔自己這一時的衝動。
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開疆拓土,到了仁宣時期,周邊局勢已經趨於穩定,一直叛亂不止的安南也被明朝放棄。在內政方面,內閣制度逐漸完善,太監參與政治的程度也愈加深入,明朝的政治體制開始定型。
33歲時,朱瞻基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第7次下西洋的人數據記載多達人。
這是明朝的最後一次下西洋。與此同時,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朱瞻基下令停止採木,頒發寬恤之令,省災商寬馬政,免除各類徭役招撫。
農民免除賦稅和搖役一年,停罷朝廷的採買,又借獄法司減少刑獄,百姓們也得到了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朱瞻基也樂得清閒,在宮裡養起了蛐蛐。後世將其稱為促織皇帝。
1435年正月三十,37歲的朱瞻基病重不能視朝,命群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朱瞻基去世後,遺詔國家政務都由皇太后張氏處置。
當時外庭傳言張太后欲立襄王為新帝,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率百官入宮請見太子朱祁鎮。張太后立即在乾清宮宣佈太子朱祁鎮為新皇帝。
教太子讀書的太監王振走上了政治舞臺,這也為明朝日後的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大名戰神朱祁鎮的功過是非,一口氣看懂朱祁鎮,朱祁鈺的一生。#明朝歷史#朱祁鎮】
好聖孫朱瞻基為何生了一個大明戰神朱祁鎮在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後,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向不被重視的庶子朱祁鈺重用於謙力挽投籃,然而兄弟兩人的恩怨卻遠不止於此,手足相殘,迫害賢良,這些在封建王朝的常見戲碼又一次在明宮上演。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周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兩人的恩怨一生。
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出生時,朱瞻基非常高興,將他起名為朱祁鎮,並立為皇太子。為了讓朱祁鎮成為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朱瞻基強令髮妻胡善祥辭去皇后之位,讓位給了皇太子的生母孫貴妃。
不久之後,一位吳姓宮女為朱瞻基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朱祁鈺。相比朱祁鎮自小就被作為繼承人培養,朱祁鈺的童年就顯得默默無聞了。畢竟一個是註定要繼承皇位的太子,一個只是普通的皇子。
然而,誰也想不到這兄弟倆最終都成為了皇帝,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激烈政治鬥爭。這一切的根源要從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說起。
公元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明朝匆匆忙忙地開始了國喪。年僅8歲的小太子朱祁鎮登基稱帝,改元正統。在朱祁鎮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以外,都是經過一番磨練才登上皇位的。
朱元璋草根創業,朱棣競爭上崗,朱高熾經歷了靖難之役和激烈的奪位之爭才當上皇帝。而朱瞻基也跟著朱棣一起出徵過漠北。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朱祁鎮既沒有苦心志,也沒有勞筋骨,8歲就當了皇帝,這對於明朝來說將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在朱祁鎮登基前期,由於年紀太小,日常政務都由內閣代為處理,而朱祁鎮整日在皇宮裡讀書玩樂,對宦官王振非常寵幸。
這雖然引起了太皇太后的警惕,她多次提醒孫兒不要信任這個太監。然而,隨著太皇太后和內閣元老們相繼離世,王振的權勢越來越大,無論是勳貴外戚還是文武百官,都要對王振阿諛奉承才能保住仕途。長大後的朱祁鎮對王振更是深信不疑。
23歲這一年,瓦剌太師也先南下進攻明朝。在王振的鼓動下,朱祁鎮想學習太爺爺朱棣那樣武徵漠北,於是下旨出兵50萬,御駕親征。誰也沒有想到這場親征將會是明朝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災難。明軍走至大同,王振聽說前線戰敗便要掉頭回去。
由於長途跋涉,後勤供應不足,士兵們已是疲憊不堪。若是此時有人偷襲,那麼明軍很可能就會崩潰。很不幸的是,瓦剌大軍一直在尾隨明軍,而朱祁鎮和王振還渾然不知。在行至宣府時,也先發動襲擊,朱祁鎮派成國公朱勇率軍阻擊,結果是全軍覆沒。
緊接著,明軍就在土木堡被瓦剌徹底擊潰,隨行的文官武將都戰死沙場。有一位將軍在戰死之前奮力殺掉了禍首王振,然而為時已晚,皇帝朱祁鎮被俘虜,最精銳的三大營也全軍覆沒。
消息傳回Bj,朝廷震動。在如此緊要關頭,孫太后還想著保住兒子的皇位,下旨立朱祁鎮3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于謙等大臣極力要求應該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以應對國難。孫太后最終同意讓朱祁鈺登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皇太子仍為朱見深。
此時的瓦剌首領也先挾持朱祁鎮向Bj而來,一路上企圖利用朱祁鎮叫開明軍的城門。沒想到朱祁鈺早有準備,勒令各地守將不準給太上皇開門。朱祁鈺任命于謙重新整編軍備,加固城池,動員城中軍民備戰,在也先到來之前做好了充足準備。
也先原本得意洋洋地以為明軍已經不堪一擊,沒想到他到了北京城下後,僅靠3萬人根本攻不破Bj任何一座城門,不到一個月就倉皇逃走。Bj保衛戰的勝利讓于謙名留青史,也讓朱祁鈺聲望達到頂點。
然而,沒等到朱祁鈺高興多久,朝中就開始有人建議早日迎回太上皇。朱祁鈺表面不說,可心裡並不想讓朱祁鎮回來。
經過於謙勸說,朱祁鈺才不情不願地派使者與瓦剌談判。公元1450年,太上皇朱祁鎮從瓦剌歸來。距離土木堡之變已過了一年之久,北京紫禁城已經換了主人。
朱祁鎮一回來就被軟禁在南宮裡面,禁止任何人前去探望。雖然史書上說朱祁鈺對大哥非常不待見,處處刁難,但朱祁鎮在南宮的生活卻遠沒有史書形容的那般困窘。根據史料統計,朱祁鎮在南宮的青年時期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且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顧。
在嬰兒夭折率極高的古代,這六個孩子全都長大成人。從這方面來看,朱祁鈺在物質待遇上並沒有苛待太上皇。然而,從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這對於朱祁鎮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也為日後朱祁鎮對朱祁鈺一家的報復埋下了伏筆。
1452年,朱祁鈺不顧群臣反對,強行將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從太子廢為王,改立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還廢了自己的原配汪皇后,改立太子生母唐貴妃為皇后。
沒過多久,朱見濟夭折,唐皇后因傷心過度而去世。朱祁鈺將他以皇后之禮安葬於天壽山。此後,朝中要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朱祁鈺卻充耳不聞,把希望放在自己還能再有兒子上面。
5年後,朱祁鈺病重不起,石亨、徐有貞等人在得到孫太后的手詔後帶人衝進南宮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復辟。20多天後,朱祁鈺去世,終年29歲。朱祁鎮處死了朱祁鈺重用的于謙、王文,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將其以親王之禮葬於Bj金山。同時勒令朱祁鈺的妻妾全部殉葬。
被廢的汪皇后因為為太子朱見深說情才逃過一劫,被趕回朱祁鈺的王府居住。而早逝的唐皇后就沒有那麼幸運,她的陵墓被朱祁鎮派人搗毀。
公元1464年,38歲的朱祁鎮駕崩。英宗臨終前廢除了殘忍的殉葬制度,成為朱祁鎮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善政之一。
已經改名為朱見深的明憲宗在登基後善待庶母汪氏,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汪氏最終於正德年間去世,享年80歲,與朱祁鎮合葬。
——“朱祁鈺但凡有個兒子,朱祁鎮根本當不了皇帝,而且朱祁鎮造了反自己兒子的反。”
——“也不是沒有兒子,二子肯定是被人害的,這時候孫太后實力很強大的。”
——“別的不說,殺于謙這一條罪過,就活該被後世人罵一輩子。”
——“要是誒呦朱祁鈺,大明就要會在朱祁鎮手裡了。”
【一口氣看懂大明王朝的救星——于謙#歷史#明朝#于謙】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是可以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救國救民,但卻救不了自己。
他一生剛正廉潔,愛民如子,留下了“兩袖清風”的典故,卻遭小人記恨,含冤而死。大明王朝為何由盛轉衰?舊時宰相於謙為何救不了自己?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于謙的一生。
于謙出生於今zj省hz市上城區恩多祠堂巷,其祖父在明初曾任工部主事。于謙自幼就刻苦讀書,而且十分崇拜文天祥。
7歲時,有個老和尚曾對他說,他日舊時宰相也在元末明初,和尚是個人才輩出的行業,且不說太祖皇帝朱元璋就當過和尚,單說在於謙的時代,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這個老和尚雖然在史書上沒留下名字,但是他的這句話卻在幼年的于謙心中種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
24歲這一年,于謙考中進士。5年後,漢王朱高煦叛亂,于謙作為御史隨明宣宗朱瞻基出征平叛,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漢王雖有其父朱棣的野心,但是遠沒有朱棣的實力。皇帝率領大軍兵臨城下,當即就嚇破了膽,主動開城投降。明宣宗派于謙去數落漢王的罪行。
于謙聲色俱厲,斥責漢王犯上作亂,把漢王罵得抬不起頭。明宣宗十分滿意,在回師後犒賞了于謙,還派他去徐州平反了幾百起冤案。于謙生性正直,為官清廉,每到一地都為百姓解決困難,深受百姓愛戴。
1435年,明宣宗駕崩後,太子朱祁鎮登基。由於朱祁鎮年紀太小,無法治理朝政,所以朝廷大事都由內閣元老“三楊”處理。
所謂“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元老大臣,他們德高望重,對於謙頗為重用。然而隨著三楊相繼去世,宦官王振獲得了朝政大權。朱祁鎮對王振非常信任,無論是勳貴外戚還是文武百官都要對王振阿諛奉承,百般才能保住仕途。
生性正直的于謙不願攀附王振,每次回京奏事都不帶任何禮物。通遼勸他不要得罪王振,于謙卻說“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王振聽說以後心生怨恨,恰巧有個御史和于謙名字類似,得罪了王振,王振誤以為是于謙就把他下獄論死,過了三個月才想起抓錯人,又把于謙放了出來。經此一劫,于謙也不改其正直本性,在地方安撫流民,賑濟百姓。
1448年,51歲的于謙被召回京出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瓦剌太師也先南下進犯,王振慫恿朱祁鎮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于謙極力勸阻。
可皇帝卻是鐵了心的要去討伐瓦剌。無奈之下,于謙只好留守Bj主持兵部的工作。事實證明於謙的反對很有先見之明,由於王振的瞎指揮,明軍在土木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50萬大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瓦剌大軍乘勝向京師進發。
消息傳回Bj,朝廷震動。天順帝朱祁鎮之弟朱祁鈺連忙召開朝會,讓群臣討論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徐有貞鼓吹朝廷應該先回南京,于謙挺身而出,厲聲反駁:“言守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
朱祁鈺恍然大悟,當即就同意堅守Bj,並讓于謙負責北京城防應對瓦剌來犯。此時北京城裡人心惶惶,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居民百姓,都想起了三百年前的靖康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