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蘇氏兄弟(第2頁)
蘇軾也因為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而使王安石感到十分憤怒,於是王安石讓御史謝景在宋神宗面前訴說蘇軾的過失,蘇軾只好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不久之後又被調往山東諸城。
41歲這一年,蘇軾開始在徐州擔任知州。當時黃河在曹村決口,河水氾濫,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
暴漲的洪水不時洩出,城牆即將被洪水沖毀。蘇軾帶領他的士兵們拿著工具開始修築長堤,搭建小草屋,住在城牆下,終於保全了徐州城。
因為常年的治理水患,蘇軾還有一個經常被大家忽視的頭銜——水利專家。
在一年後,蘇軾寫給宋神宗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謝上表卻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作為詩人的蘇軾,筆端經常會帶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
就是這些詞語被新黨人所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便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隨著新黨人非要置蘇軾於死地,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就連王安石和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宋神宗不要殺蘇軾。
在大家的努力下,蘇軾下獄後的103天,這場詩案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得到從輕發落。
蘇軾後來官職低微並無實權,經此一役變得心灰意冷,心情鬱悶的蘇軾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還會帶領家人開墾黃州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直到48歲時,蘇軾才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奉詔到汝州。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就在他準備南返常州時,宋神宗卻突然駕崩。在常州居住的蘇軾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的政治紛爭,蘇軾便將常州選擇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以宋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四十九歲的蘇軾也重新被啟用,不久後升任翰林學士。
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排擠王安石集團的官員後,認為他們與所謂新黨不過一丘之貉,於是再次向朝廷提出建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只好自求外放。
在此之後,蘇軾在杭州任職,將自己比作唐代的白居易,過著愜意的生活。然而55歲時蘇軾又被召回朝,又再次被調出京,始終無法迎合上級的蘇軾晚年再度被貶至惠州。
公元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輕一等的處罰。蘇軾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辦學堂,借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向他求學。
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都表達了人們的懷念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後,朝廷安行大赦,蘇軾在北歸途中的常州逝世。蘇軾留下遺囑,葬於河南郟縣的軍臺鄉上瑞裡,宋高宗也將其追贈為太師。
——“蘇軾的一生泰然,是因為有蘇轍為他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