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陛下,如今四海萬民苦盼歸於一同,陛下為天子,視天下人為子民,當解救民之苦啊。”
一眾大臣的請命之聲猶言在耳。
真是膨脹了,當然他們也是有理有據的膨脹。
隨著幷州、豫州、兗州的徹底光復,以及不斷的新生育人口,朝廷治下的百姓人口已經達到一千三百八十萬人。
各地已經完成徹底的攤丁入畝改革,朝廷的財政收入五年時間幾乎翻了一倍。
朝廷在籍正規軍兵馬數量已經實現當初諸葛丞相制定下的方略,戰兵數量高達三十萬零九百三十人。
而四年休養生息的時間裡,各地皇倉官方糧倉積累糧秣已經超過兩千萬石。
便是之前發動徵東之戰,也不過是用去兩百萬來石糧秣而已。
更何況,朝廷還可以通過發行戰爭特別國債的方式,向民間借調徵集錢糧。
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紛紛聽聞周遊了安息、貴霜等大國的蔣琬將要率領大型武裝商團歸國。
根據此前武裝商團不斷反饋給朝廷的情況來看,蜀錦、茶葉都是能賣出同等質量下比黃金好高的價格。
武裝商團出行將總計帶回的黃金總量超過十萬斤,白銀更是高達四十萬斤。
光貴金屬便是如此巨量,此外,馬匹、西方各國的特產物資,高產農作物種子等等。
不少有識之士也預感到,它們將都會極大的豐富增強季漢朝廷的國力。
但是劉禪表示,這才哪到哪。
史載,昔年漢武帝犒賞出征匈奴之功臣良將,動輒賜金數萬斤。
然至劉秀時,功臣所獲之金,僅幾斤或數十斤而已。
劉禪知道黃金在哪裡,但是他不能去挖祖宗們的墓。
當然,間接的得益於曹老闆的大手筆開棺發財,如今季漢也是能百斤百斤的獎賞功臣了。
不過想要恢復到西漢水平,還是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劉禪並不是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有自己的節奏,不會被這些臣僚們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影響自己的大政方針的佈局。
所以,他不會答應臣僚們立刻發動進攻的建議,而是決定帶著朝廷繼續積攢一年的實力。
然後進行一場絕對勝利的親征,徹底消滅曹魏,並順勢掃蕩幽州和關外,徹底一統天下。
劉禪不希望看到頻繁的勞民傷財了,因此,朝廷接下來只會再發動一場大戰,就高效的消滅所有割據者。
而現在,則是繼續積攢錢糧、訓練兵馬,打造精良武器,然後以絕對的精兵強將,橫推一切敵人。
在發育的同時,也不能閒著,而是將精力放在對這個時代的改造上去。
幷州之戰後,建興五年春的時候,劉禪舉行了登基以後的第二次科舉取士,又一次收攏了七百多名進士。
先前科舉入仕的天子門生們大量提拔轉任幷州,為朝廷的北疆開發事業做貢獻。
因而,雖然幷州戰後雖然有些殘破,但是政府機構十分充實,有很強的行政能力,可以很好的執行朝廷的政策。
上一次科舉,官僚士大夫們已經完全不能置喙。
隨著皇帝的命令下達,科舉便按照既定章程順利舉行,天下士人也因為有前例可循,很快就適應了科舉的模式。
主要錄取者還是在長安太學或者各州的州學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成才這種事情,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
雖然劉禪大力推進相序之教,三五年就想培養出成熟的人才還是有些痴心妄想了。
雖然入學的學生數量在穩步上升,但是第一批優秀畢業生大規模成才的時間大概需要到建興九年左右。
因此,下一次預計在建興十年舉辦的科舉,將會迎來一波人才爆發的小高潮。
而這一次,劉禪將諸葛喬、龐宏等第一批掄才大典出身的人員大多都提拔到兩千石位置上之後,便徹底宣佈科舉取士將成為朝廷主流的選拔人才方式,並寫入法律。
至於察舉、恩蔭、特徵等方式,則是作為人才的補充,不做特例規定。
各郡所舉之孝廉,不再直接授予官職,而是由各地御史、刺史考核其品性之後,入太學學習以備科舉。
當然,舉孝廉者還是有政策優待的,比如免學費等。
但是想要憑藉人脈舉薦直接做官,是不行的了,必須經過朝廷統一的考試選拔。
建安八年,丞相諸葛亮卸任幽並大都督迴歸長安。
劉禪召百官,經過朝廷議論之後,決定拜原犍為太守,數年前拜侍中、入職尚書檯的陳震為幽州刺史(遙領)。
而因為諸葛亮表態支持劉禪的緩戰戰略,因此群臣百官的請戰熱潮才得以平息。
緊接著,便是劉禪的一系列對季漢的改造革新。
比如避諱制度、取名制度,劉禪覺得這東西到底是有些阻礙文化發展了。
雖然其中也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秩序的表現,但大體是糟粕的。
因此,劉禪決定對這一個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避諱制度進行刪繁就簡。
說起這個,劉禪就不得不感慨一下王莽,以至於偶爾會去皇室寶庫中跟王莽的腦袋說說話。
王莽這傢伙上臺之後,就進行過一系列摸不著頭腦的改革,劉禪深深引以為戒。
上上下下就沒有人不覺得王莽的新政不害人的,可見王莽是多麼的失敗。
儘管如此,爛船還有三斤釘,王莽的去二名政策倒是對東漢影響深遠。
單字名字確實減小了避諱起來的難度。
不過單名貴而雙名賤的社會價值,劉禪本人非常反對,而且不實用。
隨著識字人口的增加,單名字太容易重名了。
劉禪當皇帝后,別人都不能用‘禪’了。
要是以後有個皇帝叫劉偉怎麼辦,天下這麼多叫張偉的,他們是不是都得連夜改名。
於是,諸葛亮回朝之後,劉禪便讓他著手進行改變避諱制度和去二名政策。
取名之事好辦,這種移風易俗的難題還在禮制上,即避諱。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自春秋時期傳下來的傳統,迄今已經七八百年了,傳統的慣性非常大。
提醒著人們要注意上下尊卑,利於統治,但不實用。
主要在於需要避諱的東西,種類十分繁多,任由其發展下去,恐怕會影響到文化傳播和使用。
所以,劉禪的目的是在維持避諱對統治有利的基礎上,儘量降低其對社會發展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