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529 作品

第140章 五方鬼帝登場

“這必定就是閻羅王口中所述的五方鬼帝之大殿無疑了!”妙自如斷言。

“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行事吧,各自選擇一座大殿進入其中,如果不幸遇到強敵,那就只能怪自己運氣不佳。”金廣願接話道。

“我倒是希望能夠挑選到一個實力強大的敵手,自從抵達餓鬼地獄之後,我幾乎未曾真正動手過,真是快要憋壞了!”周喜緣抱怨著。

“依我看,咱們大可不必每次都分頭行動。畢竟這些大殿皆可通往酆都鬼城的核心地帶。我們完全可以一同進入某座大殿,如此一來,倘若遭遇戰鬥,我們四人齊心協力共同上陣,不僅省力還能節省不少時間。”杜妙德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讓眾人恍然大悟。

“我認為杜妙德所言極是,這樣確實更為妥當些。”妙自如表示贊同。

“雖說少了幾分刺激和樂趣,但的確效率更高。”周喜緣也附和道。

“哎呀,我竟然沒有想到這個辦法,如此一來打鬥時輕鬆多了。那麼我們就選擇中間的這條道路好了,中間這條定然是通向城中心的。”金廣願提議道。

四位鬼神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一致決定選擇中間的那條岔路前行。當他們來到大殿門前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懸於殿門上的匾額,上面赫然書寫著“中央鬼帝”四個大字。

金廣願目光一掃而過,輕聲說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中央鬼帝應當就是周乞和稽康二人吧。我們四人對陣他們兩人,理應占據一定優勢。”

妙自如眉頭微皺,提醒眾人道:“據閻羅王所言,五方鬼帝的實力皆不可小覷。即便我們人數佔優,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位鬼神深知此番任務艱鉅,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於是他們格外謹慎,小心翼翼地推開殿門,踏入大殿之中。然而,眼前所見卻令他們驚愕得愣在原地。

只見大殿中央擺放著一張圓桌,圓桌上圍坐著五位鬼帝,似乎正在商議要事。這五位鬼帝頭戴梁冠,身著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服飾華麗而莊重。更為奇特的是,這五位鬼帝不僅形態各異,而且顏色也不盡相同。

為首的白色鬼帝眼見有惡鬼擅自闖入殿內,頓時怒火中燒,怒目圓睜,聲色俱厲地呵斥道:“好大的膽子!一群不知死活的小鬼,竟敢擅闖鬼帝殿,擾我等商討大事,莫非是活膩味了不成!”其聲音如雷霆般震耳欲聾,在整個大殿內迴盪不息。

“怎麼這麼倒黴!我們選擇一起走居然能撞見五方鬼帝一起開會。”金廣願抱怨道。

“我們是來打倒鬼皇奪回六道之門的,你們還不快快讓開,否則別怪我們手下不留情!”周喜緣站出來向五方鬼帝示威。

“哼!小小鬼童竟如此狂妄,東西南北鬼帝,還不快快將這四個小鬼碎屍萬段!”白色鬼帝一聲怒喝,向其他四位鬼帝下達了屠殺令。

話音未落,只見四道身影如閃電般疾馳而來,眨眼間便已各自站定方位,將金廣願等人團團圍住。四位鬼帝渾身散發著強大的氣息,令人不寒而慄。

杜妙德定睛一看,發現自己面前站著的是一位身著綠袍的鬼帝,其頭頂的梁冠之上,赫然寫著一個“北”字。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北方鬼帝應該是張衡和楊雲,怎麼就來了你一個?”杜妙德眼神一凝,開口問道。

“我們五方鬼帝開會時都會輪流留下一人守殿,這次剛好輪到我來開會,楊雲鎮守在北方鬼帝殿。”鬼帝張衡說道。

北方鬼帝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 。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張衡出生在一個南陽的名門望族之中,他的祖父名叫張堪,曾經擔任過東漢初年的蜀郡太守一職。張衡自幼勤奮好學,天賦異稟,年紀輕輕就已經能夠寫出一手好文章。

在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的時候,張衡出生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學習的熱情愈發高漲,不斷地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終於,在永元五年(公元 93 年),張衡離開了故鄉南陽,踏上了前往三輔地區的征程。這裡的壯麗山河和宏偉古都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震撼與靈感,也為他後來創作《西京賦》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實地考察的經驗。

永元七年(公元 95 年),張衡繼續前行,在路過驪山時,被那裡的美景所打動,文思泉湧,揮筆寫下了《溫泉賦》。抵達雒陽後,他進入太學深入學習經典教義,並有幸得到了一批儒學大師的親自指導或者間接教誨。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他不僅熟悉了京城的風土人情,還為《東京賦》的創作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在京師遊學的日子裡,張衡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他一生的摯友崔瑗。他們一起探討學問,交流思想,共同成長。在此期間,張衡還相繼完成了《七辯》和《定情賦》等作品,充分展現了他在文學領域的卓越才華。

永元年間(公元 89 年-105 年),張衡曾經被推舉為孝廉,但他並未接受這份殊榮。不僅如此,公府屢次徵召他,他也無動於衷。直到永元十一年(公元 99 年),張衡才從京師返回故鄉南陽。

第二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邀,出任其主簿一職,負責處理各類文書事務。此後,在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張衡再次應鮑德之請,繼續擔任主簿,依舊專注於文書工作。然而,到了永初二年(公元 108 年),鮑德調任至大司農,張衡便辭去主簿這一職務,轉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