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誓言(第2頁)
玉龍皇朝將中州穩固住了,李氏和五大派必定不會接受這樣的局勢,一定會反擊,收復失地,只是這樣一來,大戰就不知道要打到何時去了;說來就有些漢末魏蜀吳之時的景象了,也可能是胡人亂華,九州陸沉的再現了,但東南會是關鍵所在了,當初驅逐胡虜也是東南開始的。”
盧林聽後問道:“八姑姑,當年為何會有胡人亂華,九州陸沉?”
八姑姑說道:“這個我也不清楚,從野史看,可能還是和洛水之誓有關了?”
盧林問道:“洛水之誓!?是什麼誓言?”
八姑姑說道:“阿林,你以前時常聽書,魏蜀吳演義你也是聽過的吧。”
盧林說道:“這個聽過,魏蜀吳相爭相鬥數十年,最後不是被司馬氏得了天下?這和胡人亂華差了一兩百年,和九州陸沉更是差了九百多年了。”
八姑姑說道:“魏蜀吳演義是說書人改編的,也不是我改編的,我只是為了說書吸引人來聽,讓他們略微潤色過,這演義是小說家言而已,很多事當不得真,其中許多故事都是編造吸引人來聽的,結局倒是沒有變,畢竟這是事實無法改變。”
盧林說道:“八姑姑,魏蜀吳演義更是偏向蜀漢,這是為何?”
八姑姑喝了口茶,說道:“阿林,魏蜀吳之事是在漢末,行事都要師出有名,名不正言不順,再怎麼漢末還是劉氏皇朝,蜀漢昭烈帝乃是中山靖王之後,人稱皇叔,名正言順,自然是所謂正朔,光復漢室,這樣寫才深得人心。”
盧林聽得此話,不由得想起王妃遺書來了,當初王妃曾經遣人來九州尋覓朱氏後人,這邊也借了西胡王之勢,圖謀再復明月皇朝,只是朱氏後人不堪大用,東海龍王,也就是玉龍皇朝高祖,大勢已成,於是作罷了,此後王妃心灰意懶,因此也沒有了入極境的機緣了。
八姑姑接著說道:“魏蜀吳之中,魏國一直勢大,魏武是雄才大略之人,當年白狼山之役,大敗胡人一統北方,位極人臣總攬朝政,但終其一生也未稱帝,也只是稱王而已,就是同樣的道理。”
盧林說道:“魏武死後,同年其子不是就稱帝了麼?”
八姑姑說道:“那和魏武無關,魏武終其一生,沒有稱帝,魏武自評【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盧林問道:“八姑姑,這些和洛水之誓有什麼關係?”
八姑姑說道:“魏蜀吳之時,有兩件背信棄義之事為人唾棄,其中一件就是洛水之誓,當初司馬氏和曹氏伯昭爭權奪利,在高平陵之變沒有鬥過司馬氏,挾持魏帝于軍中被司馬氏圍困,司馬氏遣人勸其早歸降認罪,並指著洛水發了誓,允諾其認罪受俘,他絕對保證其族的安全,並且保其富貴平安;這就是洛水之誓。曹伯昭信了司馬氏,開城投降,不料司馬氏隨即背誓以謀反的罪名,誅滅三族,數千人被殺。”
盧林問道:“司馬氏如此背信棄義,為何這曹伯昭會信了他?”
八姑姑說道:“以前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洛水的地位非同小可,洛水之誓在司馬氏說之前就有過一次,是在當年後漢恢復劉氏皇朝正統之時,光武帝勸降朱長舒,就立下過洛水之誓的,當時是前漢末年動盪之時,朱長舒曾經殺了光武帝的兄長,自覺有罪不敢歸降。
光武帝為了儘快攻下中州,做大事的,不忌諱小的怨恨,指洛水為誓,只要朱長舒投降就不計較,並且保住朱長舒的官爵,我決不食言;朱長舒投降光武帝后,光武帝指洛水為誓並不背約,後來也善待朱長舒,封國扶溝,子孫傳封了數代;光武帝的洛水之誓也因此流傳世間。”
盧林說道:“做人自當守信重諾,不然禽獸亦不如。這司馬氏如此行為,確實令人不齒。”
八姑姑說道:“阿林,此後的事情你也應該聽說過一些,司馬氏後人當街弒君,篡位自立,禍根也自此埋下了,弒君篡位、背信棄義,禮崩樂壞。於是後面有八王之亂,九州大損,以致於胡人亂華,皇朝也被迫偏居東南一隅,衣冠南渡也是那時候發生的事情;司馬氏的後人也被屠戮一盡,世人說是司馬氏違背了洛水之誓的報應,這個就不好說了。
再往後,趙氏皇朝和西胡人勾連,滅了東胡人,最後卻是引狼入室,九州陸沉了,那是漢人最為黑暗的日子,驅逐胡虜就是每一個有血性的漢人的願望,當時以明王月妃之名起事之後,各地聽聞之後都紛紛響應,不過十餘年就將胡人驅逐出去了,朱氏、漢王、誠王都是那時候起來的,這些你去朱氏查閱之前五哥應該都和你說過了吧。”
盧林點了點頭說道:“嗯,三叔將朱氏、漢王、誠王之事的大概寫了給我,後來我在朱氏看過其族譜記載略有些不同,大概是差不多的,朱氏得了天下,美譽甚多。”
八姑姑說道:“說來如今玉龍皇朝許多舉措和前朝歷代是大不相同,深得民心,並非一家之天下,當初明月朝之時,五大派三大鑄雖有一定的地位、實力,但和現今相比,相差甚遠,李氏和五大派三大鑄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共掌天下,不會出現前朝歷代的那些亂象。
現世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除了東胡和西胡的外患,可以算得上是盛世了,朝廷如今又要開海運,應該還會更進一步,三尺溪和曹破磊如此行事,不說五大派發覺了,就是不發覺也不是長久的,朝廷穩住了以後收復失地不會太久,只是苦的還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