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 來者不善?(第2頁)

    下午兩點鐘,大家圍繞王濛的講話展開討論。

    這種發言大家不當然會泛泛而談,各自都準備了發言稿——大家都提前寫好,方明華也不例外。

    首先發言的就是小組牽頭人張先亮,作為文壇的老大哥,不僅僅是在寧夏,在國內整個文壇都很有份量。

    他的發言題目也很“驚悚”

    《九十年代文學是灰色的》

    “談論80年代文學,有一種確定感,當今文壇許多作家,包括這次來開會的,特別是年輕作家,如明華、莫巖、賈平娃、餘樺、劉振雲、梁曉聲、蘇童等,要麼已經頗負盛名,要麼完成了處女作或代表作的發表,他們的根基在80年代的土壤上深扎,枝葉在90年代繁茂。

    人們似乎是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境況下,被一把推進90年代,社會轉型期的寫作,再次擁有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有個作家叫王幹,今天沒來開會,前不久他出版了一本書叫《王幹隨筆選》。他用“散裝”來形容他新結出版的這本書。

    其實“散裝”也可以用來形容90年代的文學形態,作家“下海”進行市場化寫作,影視對文學的衝擊,文學期刊發行量急速下滑,嚴肅文學在通俗文學面前失去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讀者已死”——這是提前了20年的一種預見……

    導致“散裝”現象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文學成為一種無形暴力下的犧牲品,而這種無形暴力,可以視為社會急劇轉型後,思想與文化呈粉碎性形狀,沒法再凝聚人的共識與力量。放棄文學,成為一種宿命.”

    張先亮在發言,方明華和韓少工兩人坐在一起,竊竊私語。

    “喂,明華,我發現張先亮發言有些悲觀啊。”韓少工說道。

    “要不,他的題目叫做《九十年代文學是灰色的》?”方明華低聲笑道。

    “你認為呢?”

    “我總體認可他的說法,不過灰中還是有亮色的。”

    “我還是比較樂觀,我認為文學還是很有前途的。”

    韓少工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和張先亮最後半商半文不同,韓少工一直活躍在文壇上,包括後面辦策劃文人雜誌《天涯》,也沒有離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