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信仰的不同意式(第2頁)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盤。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涅盤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這些內容也只是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識,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啊!突然小雪看到了一個因為佛教就沒有好壞之分,就算對方是邪惡的一方也還是佛。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沒有任何正邪之分,只是大家觀念不同而已。
第二個伊斯蘭教的話,就是穆罕默德於公元7世紀初在阿拉伯半島創立,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其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
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半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半島居民主要是以遊牧為生的貝都因人,分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逐水草而居,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連年戰爭使社會動盪,生產停滯,氏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部落貴族應運而生,他們佔有大量綠洲和草地,擁有許多奴隸和牲畜,而大批遊牧民瀕於破產。半島沿紅海海岸的希賈茲(漢志)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業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麥加,因受過境貿易之利發展為繁榮的商業城鎮。麥加古萊什部落的商業貴族執掌著當時阿拉伯人崇拜中心克爾白神殿的管理權,每年從克爾白祭祀廟會的集市貿易中,謀取鉅額收入,壟斷了麥加的商業貿易。城鎮中的商業貴族夥同遊牧部落的貴族,通過經營商隊、販賣奴隸、放高利貸等手段,牟取暴利,對城鎮貧民和農牧民進行高利貸盤剝,大批中小商人破產,淪為商業貴族的債務人,造成階級對立加劇,社會經濟危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