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小丑的微笑(十四)(第2頁)
唐卿瑤問道:“那您發現了什麼?麥志堯的缺陷到底是什麼?”
陶教授回憶了片刻,說道:“應該是人格分裂吧!麥志堯的理念是沒有問題的,我發現他的不對勁是在他的戲劇課程上。麥志堯並不是戲劇學專業人士,但是培訓中心的少兒戲劇啟蒙班的課程他卻是參與了大半。而且這大半課程,他都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小丑進行表演展示。問題就出在這裡。現代意義上的小丑出現於十八十九世紀,成為馬戲團表演的一部分,可是小丑形象的起源遠比這要早得多。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可以確切知道小丑形象的出現起碼能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光是我國,在古代戲曲中的‘醜’這麼一個行當就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這個形象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古至今,以插科打諢、滑稽言行取悅觀眾。可是,大眾在娛樂中卻沒能深究這一形象隱藏的一些重要信息。”
唐卿瑤說:“重要信息?這一形象還有別的意義?”
陶教授說:“漫畫是當代大眾文化的一種,m國的漫畫《蝙蝠俠》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誰?是小丑!為什麼?這樣一個瘋癲、bt、邪惡的形象為什麼會抓住人心?因為別的反派就是為了自己的佔有式的索取。小丑不是,小丑要的不是佔有,而是摧毀與顛覆,還是帶有一份嘲諷式的摧毀與顛覆。這就使得這個形象不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壞人或瘋子,更像是一個在憤世嫉俗的心態中扭曲的復仇者。因此,哥譚市必須是一個藏汙納垢的黑暗都市,這樣才更能襯托出小丑的意義。”
唐卿瑤想了想:“所以,您的意思是,麥志堯打扮成小丑也是一種憤世嫉俗?”
陶教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點了點頭:“是有這個意思,不過還有別的。打扮成小丑只是一種行為,當然行為是受人意識或者潛意識影響的。馬戲團的滑稽演員打扮成小丑那只是工作,但是麥志堯的戲劇啟蒙課為什麼非要有那麼多小丑形象呢?你說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但是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可以是童話人物,可以是動物,為什麼非得是這麼多的小丑呢?而且戲劇表演,為什麼總要是那麼多的小丑呢?這就說明小丑形象是麥志堯的興趣所在。而且我仔細觀察過,麥志堯儀表堂堂,很有修養,但是一旦打扮成小丑他就變成了另一個人,變得詼諧、狡猾、瘋癲。而且根本不像是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