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神話(李信)(第2頁)
眼下黃河治理、直道修繕以及船廠建設等諸多重大工程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三十萬精壯都不夠用。
待將匈奴搞定,應該往南越那邊抓些奴隸回來了,還有箕子朝鮮……
……………
儘管已是五月,但因為海拔的緣故,隴西的風依然帶著一絲涼意。
李信身著黑色甲冑,巋然不動地站在狄道長城頂,深邃的
目光眺望著西方,任由半頭白髮隨風飄拂。身姿挺拔如松,彷彿與這長城融為一體。
隴西郡是連接關中地區與河西走廊、西域的咽喉要道。
隴西地區本身有著廣袤的土地,其地形包括草原、丘陵等,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當地的畜牧業興盛,能為軍隊提供優質的馬匹等戰略資源。同時,農業的產出也為當地駐軍以及過往軍隊提供了必要的糧草支持,是軍隊長期駐紮和作戰的物質基礎。
如果隴西失守,那麼關中地區將直接暴露在來自西方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時也會切斷中原與西域的交通往來,影響貿易、文化交流以及軍事戰略的佈局。
四百年前,秦穆公用由余之計,向西開拓,展現出了大秦的雄心壯志。
由余,這位來自西戎的賢才,為秦穆公出謀劃策,使得秦國在西部的影響力迅速擴大。西戎八國,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相繼臣服。綿諸、緄戎、翟豲之戎等,這些曾經強大的部落,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成為秦國的附屬。
到了秦昭王時,秦國的實力更加強盛。秦昭王果斷出兵,滅義渠。義渠,這個長期與秦國抗衡的遊牧民族政權,在秦國的鐵蹄下灰飛煙滅。滅義渠後,秦國設置了隴西、北地二郡,並在當地設“縣”、“道”進行管理。狄道,便成為了這些新徵服土地的最西端,也是秦國西部的重要戰略據點。
第二任隴西郡守叫李崇,正是李信的祖父。李信年幼時便在狄道生活了許多年,他家籍貫雖在關中槐裡,但他對隴西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算半個隴西人。在狄道的日子裡,李信見證了祖父為治理隴西所付出的努力。李崇深知隴西的戰略重要性,他積極加強邊防建設,修築長城,以抵禦外部的威脅。
這道長城,便是李崇任太守時修築起來的。南起臨洮,北至上郡,沿丘陵蜿蜒曲折,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之上。
長城不算高,兩丈出頭,毛石土築,粗布紋瓦。雖然看似樸實無華,但卻橫亙埡口,兩側皆大山,佔據了天險。每隔兩裡就築烽火臺一座,派一什駐紮。五人守燧,時刻警惕著敵人的動向;五人巡邏城頭,確保長城的安全。
隴西的長城,不僅是一道軍事防線,更是秦國對西部統治的象徵。它見證了秦國的崛起與強大,也見證了無數將士的忠誠與奉獻。在長城的守護下,隴西的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發展生產。他們開墾荒地,種植糧食,飼養牲畜,為秦國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看著這熟悉又蒼涼的景色,一股鬱郁不得志的煩躁情緒又在心頭湧起,李信深深呼出一口氣。
早在二十年前,李信便已嶄露頭角,身為都尉的他,隨王翦一同出征,兵出太原、雲中,劍指趙國。他親率大軍越過夏屋山,以雷霆之勢奪取趙恆山郡,那一戰,他的英勇之名傳遍四方,立下了赫赫戰功。
十八年前那場滅燕之戰,李信以裨將的身份踏上戰場。在衍水之畔,他指揮若定,麾下將士如猛虎下山,大破燕軍。那一場勝利,讓燕王喜心驚膽戰,竟割了太子丹的人頭前來請降。那時的李信,極得始皇帝的信任。地位遠高於一般郡尉,在朝堂之上備受矚目。
在第一次伐楚之時,他更是被委以重任,取代王翦,統領二十萬大軍。
然而,命運卻彷彿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第一次伐楚,李信遭遇慘敗,七名都尉戰死沙場,數萬之師幾乎全軍覆滅。
從那以後,李信便失去了秦始皇的信重。爵位被削,職務被剝奪,被趕到遼西守邊。在那偏遠之地,李信飽嘗了失敗的苦澀與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