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神話(伏生)(第3頁)
“趙高拜見陛下!”
易華偉微微欠身,行了一禮。
嬴政端坐於御案前,一卷簡牘攤開在他的面前。目光專注,審視著簡牘上的每一行每一字,似乎在仔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意思。手指輕輕地在簡牘上滑過。
完成了一卷簡牘的閱讀,嬴政俯身將筆蘸滿墨水,開始在另一卷簡牘上揮毫潑墨。寫完評語,嬴政才抬起頭,看向易華偉,微微頷首,隨即輕輕揮了揮手,示意易華偉免禮。
秦始皇工作時顯得極其認真,或皺眉,或點頭,以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忘記了易華偉在他身邊的存在。
秦始皇不說話,易華偉也只能眼觀鼻鼻觀心地站立,易華偉知道,秦始皇是個很討厭被打斷工作進程的人。
直到寫完批示,手邊沒了工作,秦始皇才抬起頭,冷冷地開口道:
“先前朕令你搜捕妄議朝政的儒生方士,現在如何了?”
聽著嬴政的口氣,易華偉知道,大秦的皇帝陛下已經對儒生這個群體失去了耐心。伏生自己不怕死就算了,還拖累別人。
秦朝已並海內,通過車同軌書同文,讓各地有了交流的可能性。但意識形態的統一,才剛剛起步,距離“九州同貫,六合同風”為時尚早,廣袤的六國,兩千多萬人口,認同自己是秦民的少之又少。
統一了疆土,卻未能統一人心,秦與六國的隔閡仍在,一些關東士人甚至視秦為寇,復國運動也在暗中醞釀。
荊軻、高漸離的刺殺,出巡時百姓的畏懼,各地難以壓制的盜賊活動,暗潮湧動的復國主義者,無不顯示著,他的天下,似乎並不那麼安穩。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驅逐匈奴後,秦始皇裝在心裡最重要的事。秦國不再是偏於西隅的諸侯國,而是一統天下的王朝,融合東方新徵服區,是統當務之急。
光靠暴力打壓,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好在,荀子提出瞭解決這個難題的良藥:古時候商湯王以毫地起家,周武王以鎬地起家,都是方圓百里的地方,卻能兼併天下,諸侯稱臣,沒有別的原因,就是能凝聚士民!
荀子還說:“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幾年下來,秦始皇也明白了,若不能搞定關東士人,讓他們為己所用,空降的秦吏,根本無從治民。光靠一紙政令顯然是不行的,思想的認同,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整天板著臉恪守法典的法家秦吏顯然不擅長幹這些活,反倒是儒生很適合,雖然這群人中良莠不齊,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搞教化是一把好手。
於是乎,秦始皇便打算先從“禮”入手。闢關東儒生七十餘人入咸陽,為博士,以備諮詢。
誰料,令秦始皇對儒生厭惡的開始,就始於泰山封禪。
一個封禪儀式,這些儒生們竟然有各自不同的主張,議論了老半天,也拿不出一個統一的意見,甚至有的儒生還提出:“古時候的君王封禪,用蒲草裹住車輪,不願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掃地祭祀時所使用的席子都是用草編成的。”等等不切實際的意見。
祭祀使用草編的席子還好辦,但登山不傷害土石草木怎麼可能?因此,秦始皇帝認為眾儒生所說的很難實際採用,便貶退儒生,不許他們上山,下令開通車道,從泰山南麓直上頂峰。
再後來,關於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爭論中,儒家好古非今,主張恢復分封制,這與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思想相違背,從而引發了秦始皇的憤怒。
再然後,方士徐福騙了始皇八百童男童女便遠出海外,再未歸來。盧生騙完秦始皇之後,因為害怕求藥而不得被處罰,便四處散佈對始皇的不滿言論,汙衊始皇。秦始皇大怒,立即派人四處搜尋這個方士盧生。可好巧不巧的,這時身在咸陽的儒生們還都私底下在議論這個事情,就這樣謠言越傳越廣,版本也是越傳越多。
秦始皇一看這還了得,一世英名都要毀在這群儒生手上了,就下了一道聖旨,抓捕議論這件事的儒生。而這些已經被抓捕的儒生告發他人以求自解,最後竟供出來四百六十多人,終以誹謗罪在咸陽坑殺了。這件事本來是由方士引起的,可秦始皇因為洩私憤,再加上那些儒士的多嘴,使得始皇對他們就更加反感了,一氣之下便坑殺了近五百名儒生。
這一樁樁一件件,加上今天伏生這一番諫言,便成了壓死儒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