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半兩五銖(求票票)(第3頁)
那些人只要安分守己,已然有巨利。
如今還想要攫取更大的巨利,那就當誅了。
“另外,擬令傳於章邯,影密衛查探杜陵數月來的蹤跡,往來之商賈,但有違秦法,一概誅殺。”
“商賈之家抄沒!”
接著前一份口令,秦王政再語。
“喏!”
蒙毅執筆的速度很快,為長史多年,這點能力還是有的。
短短百十個呼吸不到,便是擬定好兩份文書,待接下來大王審閱,便可加蓋王印,傳遞國府施行。
河東郡郡守杜陵!
從富饒的河東郡西行千餘里為張掖郡的郡守,這個差距……真是不小。
如果那份文書沒有落在武真郡侯手上,或許,大王就直接同意了。
現在,因為開源三策,直接被武真郡侯批駁了,連帶現在的自己都覺得杜陵郡守是否有些同商賈糾纏過深了。
“廢除諸國錢幣,統一使用大秦半兩錢。”
“現在……只是一個開始吶。”
“鹽、茶、鐵……,也當如郡侯所言,收攏咸陽官府,收攏諸郡官府,商賈之人不得染指。”
“箇中之策,還得細細斟酌實施。”
國府、廷尉府邸正在細細謀劃文武要政的具體方略,具體細節,以為大朝會之後頒佈施行。
而今,有聞王弟所語。
秦王政突然覺得,許多事情越來越複雜了。
“數年來,三晉之地、燕趙之地都已經有所痕跡。”
“所剩楚地、齊魯之地,也當不難。”
許多方略政策的落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大秦境內通行馳道,那便是需要數十年之功,這還是有水石之力相助,否則,更為之緩慢。
百多年前,商君變法於秦,策略定下,也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方才初成,又歷經惠文先王之時,方才真正貫徹。
“府庫充盈,方才有足夠的力量做諸般事。”
“一如當年鄭國渠,大田令鄭國也曾言,魏國的鴻溝若非府庫空虛,早就給予整頓疏通了。”
“屬於大秦的財貨,就該留在府庫之中。”
“鹽,亦是如此,醫者所言,人不食鹽,則渾身無力,昔年長平之戰,武安君兵困趙國大軍多日。”
“趙軍雖有數十萬人,可精力日益衰弱,便是如此。”
“前些時日,國府有一份關於諸夏產鹽之地的統計,落於大秦原有境內的不算多,也就關中、蜀中產鹽比較多。”
“反而是齊魯、燕地、楚地的產鹽低相當多,齊國數百年來,一直富饒,多賴於此,寡人欽羨。”
“那些地方也該設立專門的行署管轄!”
鑄幣之權收攏咸陽,秦王政覺得很好,郡縣好好的治理民生便可,無需操勞鑄幣的事情了。
由咸陽直接鑄幣,進而流通諸夏就行了。
鹽、茶、鐵,也是如此。
尤其是鹽。
秦王政覺得將齊魯之地、燕地、楚地的那些產鹽之地納入官府掌控,已然成為必須,那些東西留在郡縣,留在私人商賈手中。
不妥。
“茶貨也是一樣。”
“聽聞商賈販茶,前往河西之地,前往北方胡族之地,獲利甚多,甚至於十倍、百倍之力。”
“中央學宮那邊的有些言語,寡人還是很喜歡的。”
“有些商賈錢財過多,就容易多想,文信候……便是一個先例。”
“文信候!”
“出現一個就好了。”
“鐵器!”
“禁武令已經落於郡縣,寡人也令郡縣派出人手,收攏民間威能強大的攻伐利器、鋒芒刀劍。”
“昔日,齊國桓公問管仲:成民之事若何?”
“管仲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易變。”
“桓公道:處士、農、工、商何?”
“管仲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是以,四民之力,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不過管仲下一句所言: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已然不合。”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