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才歸一(第二更)
感秦王政的目光掃視過來,咸陽長史李斯躬身一禮,而後迎著同樣看過來的鄭國,一邊緩緩而道,一邊搖搖頭,於開闢水利略有不贊成。
當然,開鑿一條嶄新的水渠,灌溉足有鄭國渠大半,如此利國利民之事,若是尋常之時,自然是竭力推薦,但絕對不是此時。
“哦,時機不對,長史與大田令所言,是否是擔心開鑿一條嶄新的水渠會影響接下來大秦的國策走向?”
冠禮親政數年來,秦王政擺脫一切掣肘,數年來,一直晝夜不息的整頓國事,於鄭國和李斯所言之瞬間,便是明悟二人所語。
然,略微思忖,還是出聲反問而道,固然會對接下來東出函谷,一天下大勢有影響,但比起影響,所得的好處當更大。
根據尉繚所謀,縱然順利無比,想要逐一擊破山東六國,最少也得七年,多則十年以上,這麼長的時間,抽出些許精力放在一條新的水渠上,應該不成問題。
反而,待那條新的水渠修成之時,秦國底蘊更為渾厚,當為秦國東出提供更為堅實的力量,令秦國擁有更壓倒性的力量。
語出,一旁靜立的其餘諸人也是將目光看向鄭國與李斯,以秦國如今的國力,開鑿一條嶄新的水渠,絕對不成問題,畢竟比起山東六國,秦國可以調動的力量很是龐大。
“我王明鑑。”
“昔年,臣與大田令分別為河渠丞與河渠令,對於開鑿水渠之事,知曉甚是清楚,僅僅是當年為了開闢鄭國渠,大田令都做了五六年的準備。”
“若不是大王親臨河渠,力戰玄關,怕是河渠還要拖上一兩載,那時,有近兩百萬民力征發,再有秦國府庫支撐,方有今日鄭國渠。”
鄭國渠,是李斯與鄭國的晉身資本,由此,入秦廷中樞,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修築河渠,李斯與鄭國才有最真實的認識。
在旁人眼中,或許,修渠很簡單,只需要調動人力、物力便可修成,但誰又知曉修渠之前的準備,與修渠過程中的諸多繁雜之事。
只消一項有問題,便是牽連甚多,是故,沒有那幾年待在河渠上的靜立,而今為長史也不會如此輕易上手,輕嘆一聲,繼續而言。
“若然如大田令所語,開鑿一條有功鄭國渠大半的河渠,那麼,我王準備如何分配民力?若是快些修成,也得三五年之力,五十萬以上的民力。”
“而三五年之內,依照國尉所謀,必將東出,期時,關外大營、藍田大營這兩個加在一起超過五六十萬的陣容,民力征發過百二十萬,同時,北邊胡虜近來多犯,亦是需要民力,南邊防範楚國,亦是需要不少的力量。”
“如此一算,僅僅是東出函谷,都需要整個秦國的全部之力,而這時,若分出相當一部分力量開鑿河渠,削弱秦國東出的力量,我王以為如何?”
於秦國現在的國力,擔任長史兩年多的李斯絕對擁有發言權,而身居大田令,統領農事、經濟要事的鄭國也絕對知曉不少。
再加上二人修渠的經歷,於此時開鑿一條嶄新河渠,絕對不合時機,原本,秦國以一國對戰山東六國就甚為艱難,必須投入全部的力量,否則可能在某些時候就差那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