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 作品
西晉爵位制度(第2頁)
注意3:西晉又又又有一個特殊級別,縣王,如隨王,比郡侯稍多那麼一丟丟,但也很少見。
另外,這裡我為什麼沒寫各個級別的食邑數量呢,因為規定是規定,實際是實際……
舉例子吧。
杜預,當陽縣侯,食邑9600戶。
張華,廣武縣侯,食邑10000戶。
唐彬,上庸縣侯,6000戶。
劉頌,梁鄒縣侯,1500戶。
溫羨,大陵縣公,1800戶。
高光,延陵縣公,1800戶。
傅暢,武鄉亭侯,2200戶。
食邑數量不一,基本都有原因。
有的是平吳時增封的,如張華、杜預等。
有的是老爹本來可封郡公,堅辭不受,於是降一級,封縣公1800戶,剩下2200戶給兒子,所以就出現了亭侯食封2200戶的奇葩場面。
正常受封的話,縣公就是1800戶,其他級別和264年版本差不多。
265.1版本
老實說,司馬家搞的這套爵位系統,說是把以前只能受封列侯(最高縣侯)的外姓功臣也納入五等爵體系中。
但後來人們發現,換湯不換藥,有啥區別?食邑數量和列侯差不多——有的鄉侯食邑就有1000戶、亭侯七八百戶,食邑數量居然在開國子、開國男之上。
而且,晉朝自己也有列侯體系(最高鄉侯),如鄉侯、亭侯、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十分雜亂。
於是荀勖建議罷公侯以下爵位,也就是說除了郡公、縣公、縣侯以下就不封了。
司馬炎同意。
但是——又有但是了,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讀者們不要看到“罷xx”,就認為這個不存在了。大晉朝自有國情,詔令從來沒好好被執行過,實際上還是封的,但數量確實大大減少了。
按《晉書》,西晉一朝受封列侯的計有——
鄉侯5例、亭侯25例,
鄉侯之中,有2例有食邑記載,均為1000戶。
亭侯之中,有6例有食邑記載,分別是3000戶1例(郡公、郡侯級別)、2200戶1例(介於郡公、縣公之間)、1000戶3例(開國伯級別)、700戶1例(開國子級別)。
正常來看,西晉列侯中最高級的鄉侯食邑應該就是1000戶,亭侯則是700戶,關內侯之類的不知道。
所以,荀勖覺得這個制度設計得太扯淡了,別封了。
但怎麼說呢,列侯其實是出身寒微的武人獲得上升的重要途徑,你怎麼能給取消了呢?
但司馬炎就是給取消了。
司馬炎之後,我印象中受封列侯的只有李矩,可能還有其他人,懶得找了。
265.2版本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封爵體系一下子又敞開了口子。
從司馬倫給奴僕濫封開始,到大量武人因功封爵,爵位是越來越濫發。
比如,苟晞得封西晉第二個郡侯,史書上記載他食邑10000戶,我不敢相信——本書採用的是3000戶。
但你們別以為這是史書記錯了,真的不好說,還是有可能的。
最後說說西晉封土封國的事情。
西晉有一條規定,諸侯不之國者,國內不設官,按國大小,置守士100、80、60人不等。
如果之國,則置官。
王國官最齊。
公國少中尉、常侍、三軍(將軍)。
侯國再少大農、侍郎。
“伯子男唯典書以下。”
西晉建立(265)後的“五百餘國”具體國土大小如何,史書無載,姑且認為與264年版本一樣——不知道大小,但國土是真的有,因為有“守士”。
公侯伯子男國無中尉、三軍將軍,但有軍隊。
“其公之制如五千戶國,侯之制度如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千人。”
“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但“不置軍。”
若未之國,“郡侯、縣公亦如小國制度”,置守士六十人。”
所以,之不之國是一個重要判別標準。
之國,可以當一把土皇帝。
不之國,那就只能享受租賦收益——食邑賦稅的三分之一,東晉時降為九分之一。
另外,這裡我為什麼沒寫各個級別的食邑數量呢,因為規定是規定,實際是實際……
舉例子吧。
杜預,當陽縣侯,食邑9600戶。
張華,廣武縣侯,食邑10000戶。
唐彬,上庸縣侯,6000戶。
劉頌,梁鄒縣侯,1500戶。
溫羨,大陵縣公,1800戶。
高光,延陵縣公,1800戶。
傅暢,武鄉亭侯,2200戶。
食邑數量不一,基本都有原因。
有的是平吳時增封的,如張華、杜預等。
有的是老爹本來可封郡公,堅辭不受,於是降一級,封縣公1800戶,剩下2200戶給兒子,所以就出現了亭侯食封2200戶的奇葩場面。
正常受封的話,縣公就是1800戶,其他級別和264年版本差不多。
265.1版本
老實說,司馬家搞的這套爵位系統,說是把以前只能受封列侯(最高縣侯)的外姓功臣也納入五等爵體系中。
但後來人們發現,換湯不換藥,有啥區別?食邑數量和列侯差不多——有的鄉侯食邑就有1000戶、亭侯七八百戶,食邑數量居然在開國子、開國男之上。
而且,晉朝自己也有列侯體系(最高鄉侯),如鄉侯、亭侯、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十分雜亂。
於是荀勖建議罷公侯以下爵位,也就是說除了郡公、縣公、縣侯以下就不封了。
司馬炎同意。
但是——又有但是了,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讀者們不要看到“罷xx”,就認為這個不存在了。大晉朝自有國情,詔令從來沒好好被執行過,實際上還是封的,但數量確實大大減少了。
按《晉書》,西晉一朝受封列侯的計有——
鄉侯5例、亭侯25例,
鄉侯之中,有2例有食邑記載,均為1000戶。
亭侯之中,有6例有食邑記載,分別是3000戶1例(郡公、郡侯級別)、2200戶1例(介於郡公、縣公之間)、1000戶3例(開國伯級別)、700戶1例(開國子級別)。
正常來看,西晉列侯中最高級的鄉侯食邑應該就是1000戶,亭侯則是700戶,關內侯之類的不知道。
所以,荀勖覺得這個制度設計得太扯淡了,別封了。
但怎麼說呢,列侯其實是出身寒微的武人獲得上升的重要途徑,你怎麼能給取消了呢?
但司馬炎就是給取消了。
司馬炎之後,我印象中受封列侯的只有李矩,可能還有其他人,懶得找了。
265.2版本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封爵體系一下子又敞開了口子。
從司馬倫給奴僕濫封開始,到大量武人因功封爵,爵位是越來越濫發。
比如,苟晞得封西晉第二個郡侯,史書上記載他食邑10000戶,我不敢相信——本書採用的是3000戶。
但你們別以為這是史書記錯了,真的不好說,還是有可能的。
最後說說西晉封土封國的事情。
西晉有一條規定,諸侯不之國者,國內不設官,按國大小,置守士100、80、60人不等。
如果之國,則置官。
王國官最齊。
公國少中尉、常侍、三軍(將軍)。
侯國再少大農、侍郎。
“伯子男唯典書以下。”
西晉建立(265)後的“五百餘國”具體國土大小如何,史書無載,姑且認為與264年版本一樣——不知道大小,但國土是真的有,因為有“守士”。
公侯伯子男國無中尉、三軍將軍,但有軍隊。
“其公之制如五千戶國,侯之制度如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千人。”
“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但“不置軍。”
若未之國,“郡侯、縣公亦如小國制度”,置守士六十人。”
所以,之不之國是一個重要判別標準。
之國,可以當一把土皇帝。
不之國,那就只能享受租賦收益——食邑賦稅的三分之一,東晉時降為九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