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清三杯 作品
第754章 無孔不入的猶大人
絲綢之路打通之後,秦瑞寶號帶頭開始了貿易。
這潑天的財富降臨下來,官府又沒有禁止,其中有財力的士族大家,當即聞風而動,加入到了這場貿易中來。
只是可惜,路上絲綢之路頗遠,所能裝卸的貨物有限,就算有不少人加入,依舊無法滿足西方的需求。
而所有參與的人,都有豐厚的利潤。
這一傳十,十傳百,有實力的,沒實力的,都想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久而久之,這絲綢之路便興旺了起來。
之後,便是海上航道的開通,只是,這寶船可不是一般人能造的起的,主要的業務,還是握在了秦瑞寶號手裡。
一些有實力的世家,也會建造一些偏小的寶船,把貨物運往波斯,從而賺錢。
自此,整個民間便一發不可收拾。
不光是西方各國靠著絲綢之路過活,整個大秦,靠著這條路過活的行商不知道多少。
而昌隆錢莊的開設,更是極大減小了交易的難度。
各國大秦學堂的開設,讓秦人去了西方諸國,也可以無障礙交流。
守在西都的扶蘇,對這一變化感受最為真切,大秦儼然成了世界的中心,各種髮色之人,開始在大秦頻繁出現。
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伴隨著矛盾的出現。
絲綢之路雖然賺錢,可是需要壓貨,也就是提前從桑農手中收購生絲,然後去紡織廠加工成成品,這裡面都是錢。
只有運到羅馬之後,賣完才能變成錢。
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可以賺一萬匹錢的士族,便想賺更多,可自己的銀兩隻夠買一萬匹絲綢怎麼辦?
自然是找人借錢啊,這時候,民間借貸便應運而生。
反正運往羅馬,這些絲綢是穩賺不賠,自己頂多少賺一點而已,可總比自己的一萬匹絲綢要賺得多。
可有市場,就有風險,哪裡有穩賺不賠的買賣?
以往,絲綢之路是單向的,只要有人從大秦把貨運到西方,便能大賺一筆。
可眼下,絲綢之路成了雙向的,你大秦的行商可以去羅馬,那我羅馬的行商就不能來大秦?
一些有頭腦的貴族,便在坊市裡,先拿到訂單,讓那些個貴族報數付下定金,統計需要進貨的數量,然後再派人前往大秦,統一採買絲綢,然後再運回羅馬。
這一來一回間,便吞掉了不少市場。
這些百姓的生意,可不像秦瑞寶號那般,可以直接和當地官府合作,由官府來收購,這些百姓的絲綢或者其他貨物,本就是想要賣個更高的價格,並不走坊市收購。
前兩年還是穩賺不賠,可這兩年,便有不少人賠了本。
他們到了羅馬,發現手上的絲綢沒有那麼容易賣出,可又不願意低價賣給坊市,便只得等待市場回暖。
可去年絲綢豐收之年,大秦的生絲產量到達了頂峰,運去羅馬的絲綢數量翻了倍,可消費水平依舊如初。
絲綢的價格便大打折扣,而秦瑞寶號家大業大,倒是無妨,可那些個大秦的行商,便虧大了。
不少人賠的血本無歸。
等到王綰把這些事一一說完,子嬰也不禁搖頭:“沒辦法的事,這是市場規律,你我也左右不得,這羅馬日日打仗,誰還能天天穿絲綢?”
說完後,子嬰不禁疑惑道:“不對啊,絲綢在我大秦內部賣不掉嗎?怎麼都運往了羅馬?”
王綰哭笑不得:“公子,這正是臣接下來要說的,我大秦百姓對於絲綢自然有需求,可畢竟咱們這裡是原產地,絲綢的價格雖然貴,但也不是說高不可攀,相比於賣給羅馬,大秦的價格就要便宜很多。但是……去年羅馬的絲綢價格大跌,導致價格比我大秦內部的還要便宜……唉。”
王綰忍不住嘆了口氣,這期間的規律真是變幻莫測。
這幾年羅馬絲綢的價格,已經肉眼可見地跌落。
以往,只要運一車絲綢抵達羅馬,這個家族便可以一輩子吃喝不愁。
而眼下,就算運個十車絲綢去羅馬,也不夠一家子一輩子的開銷。
絲綢的價格,較之巔峰期跌落了太多。
不過,整體的價格,比大秦售賣自然要貴很多,只是去年是一個特殊情況。
“那你為何要讓昌隆錢莊,開啟借貸呢?”子嬰疑惑道。
在大秦的歷史中,自古就有向百姓借貸的規矩。
不過,這借貸的可不是銀兩,而是種子。
在百姓無錢買種時,可以向官府去借種子耕種,等到收成之後,再按照一定的利息,還給官府。
這樣,百姓不會餓死,而官府多餘的糧食,也能被利用,雙贏的局面。
可眼下,借貸的卻是錢財,而對象也不是一般的百姓,是想發大財的百姓。
子嬰的本意,便是激活民間市場,只是沒想到,這局面一旦打開,竟然有這麼多的事務需要處理,他這才監國第一天,竟是這般頭疼。
王綰回道:“公子,去年絲綢價格大跌,導致不少百姓虧本,無力償還債務之下,導致不少家庭家破人亡啊。”
留在羅馬,每一日都是花銷,都需要錢,而且借貸的利息,每一日都在增加。
有人受不了,便提前降價,少賺一點也能夠接受。
有人帶頭,便有人接力,絲綢的價格一路下跌,導致最終市場上的成交價,竟然趨同於大秦的售賣價格。
等於這些行商白跑了一趟,還賠了路費和人力。
這樣的後果,便導致去年所有售賣絲綢的大秦商人,全部都沒有掙到錢。
而秦瑞寶號售賣給羅馬坊市的絲綢,也無法正常銷售,導致對方取消了今年所需的配額。
不過,秦瑞寶號經驗範圍廣,可不是隻有絲綢一種,倒是沒太大的影響。
而今年,前往羅馬售賣絲綢的行商,便大大減少。
子嬰想了片刻,搖頭道:“自己想要賺取更多,自然要承擔風險,家破人亡也要認!”
可王綰依舊苦著臉,嘆息道:“公子,老臣的話還沒說完,您知道是誰給這些人借的錢嗎?”
“誰?”
“猶大人!”
……
這潑天的財富降臨下來,官府又沒有禁止,其中有財力的士族大家,當即聞風而動,加入到了這場貿易中來。
只是可惜,路上絲綢之路頗遠,所能裝卸的貨物有限,就算有不少人加入,依舊無法滿足西方的需求。
而所有參與的人,都有豐厚的利潤。
這一傳十,十傳百,有實力的,沒實力的,都想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久而久之,這絲綢之路便興旺了起來。
之後,便是海上航道的開通,只是,這寶船可不是一般人能造的起的,主要的業務,還是握在了秦瑞寶號手裡。
一些有實力的世家,也會建造一些偏小的寶船,把貨物運往波斯,從而賺錢。
自此,整個民間便一發不可收拾。
不光是西方各國靠著絲綢之路過活,整個大秦,靠著這條路過活的行商不知道多少。
而昌隆錢莊的開設,更是極大減小了交易的難度。
各國大秦學堂的開設,讓秦人去了西方諸國,也可以無障礙交流。
守在西都的扶蘇,對這一變化感受最為真切,大秦儼然成了世界的中心,各種髮色之人,開始在大秦頻繁出現。
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伴隨著矛盾的出現。
絲綢之路雖然賺錢,可是需要壓貨,也就是提前從桑農手中收購生絲,然後去紡織廠加工成成品,這裡面都是錢。
只有運到羅馬之後,賣完才能變成錢。
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可以賺一萬匹錢的士族,便想賺更多,可自己的銀兩隻夠買一萬匹絲綢怎麼辦?
自然是找人借錢啊,這時候,民間借貸便應運而生。
反正運往羅馬,這些絲綢是穩賺不賠,自己頂多少賺一點而已,可總比自己的一萬匹絲綢要賺得多。
可有市場,就有風險,哪裡有穩賺不賠的買賣?
以往,絲綢之路是單向的,只要有人從大秦把貨運到西方,便能大賺一筆。
可眼下,絲綢之路成了雙向的,你大秦的行商可以去羅馬,那我羅馬的行商就不能來大秦?
一些有頭腦的貴族,便在坊市裡,先拿到訂單,讓那些個貴族報數付下定金,統計需要進貨的數量,然後再派人前往大秦,統一採買絲綢,然後再運回羅馬。
這一來一回間,便吞掉了不少市場。
這些百姓的生意,可不像秦瑞寶號那般,可以直接和當地官府合作,由官府來收購,這些百姓的絲綢或者其他貨物,本就是想要賣個更高的價格,並不走坊市收購。
前兩年還是穩賺不賠,可這兩年,便有不少人賠了本。
他們到了羅馬,發現手上的絲綢沒有那麼容易賣出,可又不願意低價賣給坊市,便只得等待市場回暖。
可去年絲綢豐收之年,大秦的生絲產量到達了頂峰,運去羅馬的絲綢數量翻了倍,可消費水平依舊如初。
絲綢的價格便大打折扣,而秦瑞寶號家大業大,倒是無妨,可那些個大秦的行商,便虧大了。
不少人賠的血本無歸。
等到王綰把這些事一一說完,子嬰也不禁搖頭:“沒辦法的事,這是市場規律,你我也左右不得,這羅馬日日打仗,誰還能天天穿絲綢?”
說完後,子嬰不禁疑惑道:“不對啊,絲綢在我大秦內部賣不掉嗎?怎麼都運往了羅馬?”
王綰哭笑不得:“公子,這正是臣接下來要說的,我大秦百姓對於絲綢自然有需求,可畢竟咱們這裡是原產地,絲綢的價格雖然貴,但也不是說高不可攀,相比於賣給羅馬,大秦的價格就要便宜很多。但是……去年羅馬的絲綢價格大跌,導致價格比我大秦內部的還要便宜……唉。”
王綰忍不住嘆了口氣,這期間的規律真是變幻莫測。
這幾年羅馬絲綢的價格,已經肉眼可見地跌落。
以往,只要運一車絲綢抵達羅馬,這個家族便可以一輩子吃喝不愁。
而眼下,就算運個十車絲綢去羅馬,也不夠一家子一輩子的開銷。
絲綢的價格,較之巔峰期跌落了太多。
不過,整體的價格,比大秦售賣自然要貴很多,只是去年是一個特殊情況。
“那你為何要讓昌隆錢莊,開啟借貸呢?”子嬰疑惑道。
在大秦的歷史中,自古就有向百姓借貸的規矩。
不過,這借貸的可不是銀兩,而是種子。
在百姓無錢買種時,可以向官府去借種子耕種,等到收成之後,再按照一定的利息,還給官府。
這樣,百姓不會餓死,而官府多餘的糧食,也能被利用,雙贏的局面。
可眼下,借貸的卻是錢財,而對象也不是一般的百姓,是想發大財的百姓。
子嬰的本意,便是激活民間市場,只是沒想到,這局面一旦打開,竟然有這麼多的事務需要處理,他這才監國第一天,竟是這般頭疼。
王綰回道:“公子,去年絲綢價格大跌,導致不少百姓虧本,無力償還債務之下,導致不少家庭家破人亡啊。”
留在羅馬,每一日都是花銷,都需要錢,而且借貸的利息,每一日都在增加。
有人受不了,便提前降價,少賺一點也能夠接受。
有人帶頭,便有人接力,絲綢的價格一路下跌,導致最終市場上的成交價,竟然趨同於大秦的售賣價格。
等於這些行商白跑了一趟,還賠了路費和人力。
這樣的後果,便導致去年所有售賣絲綢的大秦商人,全部都沒有掙到錢。
而秦瑞寶號售賣給羅馬坊市的絲綢,也無法正常銷售,導致對方取消了今年所需的配額。
不過,秦瑞寶號經驗範圍廣,可不是隻有絲綢一種,倒是沒太大的影響。
而今年,前往羅馬售賣絲綢的行商,便大大減少。
子嬰想了片刻,搖頭道:“自己想要賺取更多,自然要承擔風險,家破人亡也要認!”
可王綰依舊苦著臉,嘆息道:“公子,老臣的話還沒說完,您知道是誰給這些人借的錢嗎?”
“誰?”
“猶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