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吃草的羊 作品

第六十六章 最後的衝擊

80年代雖然是nBA個人主義、英雄主義抬頭的階段,但也只是抬頭而已。

大部分球員都成長在團隊至上的籃球氛圍中,他們從中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接受的籃球教育就是團隊第一,勝利第一,至於誰拿多少數據,不是特別重要。

而且那時候nBA薪水雖然高,但沒有達到很誇張的地步,球員背後的商業利益、經濟利益還沒有大到牽動多方的程度。

德雷克斯勒拿16分還是拿20分,不影響他從開拓者拿工資,而且他簽約了Avia,有了一份代言收入,更加不會介意甘國陽多拿球權。

範德維奇、湯普森、波特等人都對當下的薪水待遇以及球場狀態表示滿意,他們打心眼裡服氣甘國陽。

米切爾-湯普森就一針見血的指出,“與其說是桑尼的單打佔用的其他人的球權,倒不如說桑尼用他的單打把難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留下一些好的機會給隊友。如果他想,他可以像張伯倫那樣拿更多分,但是他沒有,38分就是他的正常水平而已。”

所以,傑克-拉姆齊的擔心是多餘的。

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出生的這批孩子長大,他們是看著甘國陽、喬丹、約翰遜等人的比賽愛上籃球的,從小浸潤在斯特恩營造的英雄主義籃球氛圍中,所謂的“數據毒瘤”球員才有了更為肥沃的誕生土壤。

而nBA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球員越來越大的合同,背後牽涉的越來越多商業利益,成為了“數據毒瘤”生長的陽光雨露。

當然,那時候的nBA生態和80年代已經截然不同了。

在86-87賽季的常規賽,甘國陽和喬丹的得分王爭奪戰成為了一次標誌性事件。

全明星賽後,甘國陽和喬丹繼續他們的飆分表演,將這場大戰推向了一個高峰。

像40分都已經不能滿足球迷和媒體們的胃口了,像《紐約時報》在發佈兩人的賽後報道時,都用“喬丹只拿到35分”,“阿甘只拿到36分”等等來形容兩人的表現。

2月26號,芝加哥公牛主場迎戰新澤西籃網,喬丹砍下了58分,幫助球隊拿到勝利。

2月27號,波特蘭開拓者主場對陣金州勇士,甘國陽面對喬-巴里-卡羅爾拿下54分——甘國陽只用了三節的時間就得到了這個分數,讓第四節成為垃圾時間。

3月4號,芝加哥公牛客場挑戰底特律活塞,在銀頂中心,邁克爾-喬丹常規時間拿下57分,加時賽得到4分,全場拿下61分,幫助公牛1分險勝底特律活塞,讓丹特利的32分和托馬斯的31分成為空砍。

61分創造了喬丹常規賽的得分記錄,上一個記錄正是58分,短短一週就被刷新。

同時61分也打破了特里普卡在銀頂中心創造的56分的得分記錄。

這場比賽後,喬丹的場均得分成功超越了甘國陽,攀升到了得分榜第一的位置。

比賽結束後,喬丹主動打電話給甘國陽,彙報這個好消息——接電話的是王撫西,說甘國陽出門跑步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喬丹很無語,你現在不拔電話線了,人直接不在家是吧?

3月8號,波特蘭開拓者客場挑戰休斯頓火箭,在頂峰體育館,甘國陽面對奧拉朱旺拿下了57分。

拉爾夫-桑普森的膝蓋沒完沒了的出問題,今晚他又沒有登場,火箭在失去三名主力後已經沒有了上個賽季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