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吃草的羊 作品

第603章 各取所需的好交易

1990年的夏秋之際,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總經理簡沃爾克正深陷泥潭之中。

 

距離他們1986年打入nBA總決賽已經過去四個賽季,短短四年時間,綠色帝國正在肉眼可見的速度崩塌。

 

在1986賽季結束時,他們明明擁有著聯盟最豪華的五全明星陣容,並且各個都在當打之年。

 

可接下來四個賽季,凱爾特人顆粒未收,連一次東部冠軍都沒拿到,別說總冠軍了。

 

消耗他們86年榜眼籤而交易得到的馬奎斯約翰遜因為兒子溺亡,徹底淡出了職業籃壇,他在凱爾特人只留下了一個半賽季的痕跡。

 

拉里伯德飽受背傷困擾,再也沒辦法打出mvp級的賽季表現雖然他依舊是這個聯盟最好的小前鋒之一。

 

凱文麥克海爾斷腿堅持上場比賽的行為的確英勇,卻也讓他的巔峰期縮短,87賽季後他的狀態就慢慢下滑。

 

羅伯特帕裡什來到凱爾特人時已經27歲,1990賽季他已經是36歲高齡,即便他依舊有著全明星級別的表現,但他註定不是能扭轉乾坤的人物。

 

丹尼斯約翰遜打完了19891990賽季,簡沃爾克並不準備為他提供一份新合同,於是丹尼斯約翰遜決定退役。

 

這讓凱爾特人管理層遭受了一些非議,因為上個賽季丹尼斯約翰遜的發揮依舊穩定,已經35歲的他主動將自己的首發位置讓給了新人約翰巴格利。

 

在巴格利因為肩膀脫臼而缺席時,丹尼斯約翰遜又以很高的水準回到賽場首發,起到了老將的粘合作用。

 

雖然凱爾特人首輪遭到了紐約尼克斯的淘汰,導致全隊上下備受打擊,但這並不是丹尼斯約翰遜的問題。

 

綠軍在常規賽依舊拿下了52勝30負的不錯成績這比某些賽季的冠軍球隊戰績還要出色。

 

這也是凱爾特人管理層當下最痛苦和困擾的問題:如果他們維持老將為核心的陣容,在常規賽他們依舊具備很強的競爭力,50勝不在話下。

 

可是到了季後賽,在東部他們已然不是底特律活塞、芝加哥公牛,乃至紐約尼克斯的對手,冠軍變成了一種奢望。

 

究竟是維持這種老舊但尚且穩固的骨架,繼續這樣腐爛下去直到皮肉全都消亡,還是拋去過去的輝煌歷史,全部推倒重建,這道選擇難題擺在凱爾特人管理層面前。

 

在決定球隊命運道路的選擇題上,1985年成為凱爾特人總經理,參與了馬奎斯約翰遜交易的簡沃爾克,沒有太多的猶豫,選擇了第一條路。

 

這幾乎是一種必然,雖然第二條路遠遠看去寬闊、明朗,有許許多多未知的風景,但沃爾克知道,那條路的路口豎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此路不通”,旁邊有一道深深的雪茄燙痕。

 

那是紅衣主教裡德奧爾巴赫留下的。

 

只要裡德奧爾巴赫在,凱爾特人的建隊、處事風格不會輕易變動。

 

奧爾巴赫不喜歡交易,尤其不喜歡交易得到其它城市已經成名的球星。

 

在60年代執教比爾拉塞爾的輝煌時期,奧爾巴赫只做了一筆較大的交易:用梅爾庫恩斯換來貝利豪威爾。

 

他喜歡選秀,喜歡簽下寂寂無名的自由球員,然後從頭開始培養,像一張白紙一般給他們塗抹上綠色,不至於被別的顏色汙染。

 

不光是球員,凱爾特人隊內的教練、助理教練、球探、顧問等等一系列職務,奧爾巴赫都喜歡內部培養,從退役的凱爾特人球員或者相關人士中挑選,一步步拔擢。

 

他不喜歡在別的球隊幹出名堂的職業經理人,不喜歡高價聘請專業人士凱爾特人沒錢是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忠誠”是奧爾巴赫最看重的品質,他努力將波士頓凱爾特人經營成一個大家庭,讓球員、工作者們成為家人。

 

家人之間是最值得互相信賴的,他們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團體。

 

簡沃爾克是這種培養體制下的產物,他在馬薩諸塞州長大,父親在馬什菲爾德夏令營奧爾巴赫的童子軍工作,為訓練營提供各種設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早在197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簡沃爾克接受奧爾巴赫的建議,在凱爾特人的門票營銷部門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奧爾巴赫退休後,成為了凱爾特人的臺前經理。

 

簡沃爾克精明強幹,做事條分縷析,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熟悉凱爾特人隊內各個部門和工作人員,對球隊的運作流程非常瞭解。

 

同時,簡沃爾克在球隊經營上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性,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是奧爾巴赫完美的“白手套”,做事從不會逾越紅衣主教定下的規矩界限。

 

這幾個賽季,簡沃爾克都執行奧爾巴赫制定的綠軍策略,沒有認真考慮過拆散奧爾巴赫一手締造的前場鐵三角,並一直試圖利用選秀培養出新的接班人。

 

凱爾特人的選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雷吉劉易斯、布萊恩肖,都算得上凱爾特人在選秀順位不高情況下,做出的良好選擇。

 

然而,在如何培養他們,如何為他們注入綠色血液上,凱爾特人陳舊的理念,卻和新時代球員的想法,和全新的nBA薪資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衝突。

 

在波士頓人看來,一個球員“成為一名凱爾特人”是一種特殊的榮耀。

 

綠色的凱爾特人和其他球隊是不一樣的,穿上這身球衣,在波士頓花園球館打球,便揹負了這個球隊過去輝煌的歷史,這是責任,是傳統,是光榮。

 

所以凱爾特人管理層從來沒想過,一個球員在被凱爾特人選中後,他會選擇跑路,會不和凱爾特人簽約。

 

在1979年,拉里伯德這樣名動全美的超級天才,在被凱爾特人選中後,一樣因為新秀合同談判問題遭到奧爾巴赫的壓榨和波士頓媒體連篇累牘的攻訐,承受著全波士頓球迷的精神壓力,最終不得不在合同上簽字,成為光榮綠軍的一員。

 

在1983年,當凱文麥克海爾成為自由球員時,尼克斯給麥克海爾開出了3年360萬美元的報價,奧爾巴赫用一份4年400萬的合同留下了凱文麥克海爾這份合同的年薪還不如尼克斯。

 

而實際上,尼克斯願意給麥克海爾一份5年期,價值700萬美元的超級大合同,可麥克海爾拒絕了。

 

作為老派球員,他想留在凱爾特人,想在這裡拿冠軍,而不是去更大的城市紐約當老大,拿超級合同。

 

可到1990年,時代不一樣了,在球員工會不斷的努力下,在大衛斯特恩對規則的不斷完善下,在社會風氣、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動下,波士頓凱爾特人在年輕球員心中的光環在不斷減退,用歷史傳承和榮耀精神壓迫球員拿廉價合同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簡沃爾克連續在幾筆關於新人球員的選秀、簽約問題上陷入了麻煩,因為他繼續著波士頓凱爾特人的傲慢,以為年輕人被挑中就會乖乖就範,屁顛屁顛的穿上沉甸甸的綠色球衣,到破舊的波士頓花園球館打球賣藝,貢獻自己的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