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長河(第2頁)
阿甘是個效率非常高,失誤非常少的球員,他在賽場上的高效超過對手兩個檔次。
他不是百發百中的籃球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球員,總要有投不進的時刻。
但每當比賽進行到一個重要的節點,所有球迷都意識到“這球必須要打進,打不進就要完蛋”的時刻,甘國陽總能站出來把球送進籃筐。
從1985年到1990年,他一次又一次的滿足球迷的期待,他極少讓喜歡他的人失望。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對普通人而言,習慣失望是必須要養成的一種能力。
在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人生中,如果有一個總是滿足你期待的運動員,他產生的心靈能量是巨大的。
“他不只是一名籃球運動員,”混跡nBA多年,後來成為espn資深籃球記者、總編輯、體育傳記作家的吳志雄總結說:“在他之前,沒有哪個運動員能像他這樣,他打破了很多商業規律,衝破了很多歧視和種族偏見,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個標誌,一個精神圖騰式的運動員。”
“這不僅僅來自於勝利和冠軍,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勝利和冠軍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派,他的親密感,他的可靠性,他的忠誠度……嗯……他的成就很高,但他本人並不高高在上,相反他就在球迷的身邊。你敢相信麼,在一個種族隔閡嚴重的國家,在一個亞裔普遍受忽視的國家,幾乎每個少年的家中都會有阿甘的海報貼在書房、臥室裡,這是阿里、貝比-魯斯都無法做到的。”
“他塑造了一代美國人關於籃球,關於勝利的記憶,大家都親切的喊他阿甘,或者桑尼,而不是他的大名。”
吳志雄在做這一總結時,將時間拉回到了1990年,2月15日,芝加哥體育館。
在球員通道里,吳志雄在想辦法擠進開拓者的更衣室,對甘國陽進行一次賽前採訪。
開拓者在全明星賽後剛打完超音速,休息一天後,馬上前往芝加哥,即將和公牛進行本賽季的第二場大戰。
又一次甘vs喬,關注度一如既往的火熱,客場更衣室被擠的水洩不通,吳志雄根本就進不去。
早在1985年第一次甘喬大戰時,當時還是《洛杉磯時報》記者的吳志雄就對甘國陽進行了專訪。
當時他收了Avia和耐克的錢,幫助兩家公司對兩人的對決進行大肆炒作。
如今五年時間過去了,不需要媒體炒作,兩支球隊的對抗熱度已經高到不可思議。
一個賽季兩次的甘-喬大戰,其中又以芝加哥戰場的對決最引人矚目。
因為在波特蘭,實力本就佔優的開拓者打客場作戰的公牛,經常泰山壓頂,不給公牛機會。
公牛隻有回到芝加哥老巢,以逸待勞,方有和開拓者鏖戰之力。
所以甘-喬大戰,在芝加哥的比賽往往最為經典,總是能打出精彩名局。
賽前賽後,想要從兩個巨星身上獲得只鱗片爪的媒體記者數不勝數,這可是收視率和報紙雜誌銷量的保障。
早幾年,吳志雄靠阿甘高中隊友的身份在《洛杉磯時報》找到了一份記者工作,但受限於專業和膚色,這幾年他的事業一直難有大的進展。
從阿甘身上撈得新聞行業“第一桶金”的吳志雄,不想止步於阿甘,不想總是掛著“阿甘前隊友”的名號,靠寫一些“阿甘秘聞”來餬口度日。
他有雄心壯志,想要做一個全面的,有深度的體育記者,要全面把握北美職業體育的脈絡。
然而幾年時間的輾轉、碰壁讓他發現,除了阿甘這根大腿,他沒有任何可以倚靠的東西。
同時隨著阿甘成就越來越大,吳志雄意識到,如果能深度挖掘阿甘的籃球人生,事實上就把握住了nBA發展的脈絡。
所以本賽季開始,供職於espn的吳志雄重新從一個小記者開始做起,繼續跟蹤挖掘甘國陽的籃球生活。
不過現在阿甘前隊友的招牌可沒那麼好用了,因為甘國陽的前隊友可太多了,圍在他身邊的人也太多了。
在吳志雄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看到了貝爾曼教練,他忙上去打招呼:“教練!鮑比!是我!”
貝爾曼看了眼吳志雄,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想起來是過去北僑中學籃球隊的前鋒吳志雄。
“大雄,你在球員通道幹嘛?傑裡-韋斯特給了你一份短合同麼?”
“別開玩笑了教練,我想賽前採訪阿甘,可是我來晚了,都擠不進去了。”
“你應該提前打電話約他,我現在進更衣室佈置戰術都需要進行預約,不然白板不供我使用。”貝爾曼自嘲道。
“預約的人太多,就等於沒有預約。給我帶個信吧鮑比,不如我約個賽後採訪。”
“算了,你跟我進來吧。”貝爾曼說著拉吳志雄擠進更衣室,他大吼著:“你們這群蝗蟲都給我滾出去!一支球隊只有12個人,我現在是改執教橄欖球隊了嗎?讓一條路出來,讓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