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章 恩科
李令月非但計劃著要將吐蕃拿下,日後,她還準備親征高句麗,完成她家阿翁沒有完成的遺願呢。
瞧著如今武皇恨不得將她摁在兩都的架勢,她當真還有機會往外跑嗎?
李令月嘆了口氣,罷了,她剛回來,對於她無故失蹤一事,她家阿孃八成還有心理陰影。
待此事造成的影響稍稍淡去一些了,她再試著跟她家阿孃提一提上戰場的事吧……
這時候,李令月還未曾料到,往後至少兩三年的光景中,她都沒有機會再踏上她心心念唸的戰場了。
對於她而言,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武皇對李令月道:“這先秦典籍既然是你命人帶回來的,整理典籍的工作,就由你來總攬吧——活交給你手底下的人做,你只掛個名就是。”
這項差事,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要緊的是,他們得提醒眾人,這些珍貴的典籍是李令月帶回來的,李令月是天命所歸。
讓李令月掛個名頭,就很合適了。李令月手底下真正出了力的人,武皇和她都看在眼裡,自也不會虧待了他們。
對於武皇的提議,李令月並不反駁,她手頭事務繁雜,整理先秦文獻一事,並不是非她不可,她自然要先緊著別的事。
李令月想了想,又對武皇道:“阿孃,當日跟隨我一起前往戰國時代的那些吐蕃降軍,如今視我如天神,對我很是尊崇。咱們不如從這些降軍中挑選一些機靈之人,放回吐蕃去,讓他們為咱們打探消息。”
吐蕃人並不通曉中原歷史,他們對於自己究竟穿越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始終有些懵。他們只大概知道,他們來到了將近一千年前的時空。
在戰國時,他們忙著學習唐語,與時人交流的任務,基本都落在了唐軍的身上。
唯有一點,是這些吐蕃人可以肯定的——在李令月一行人的幫助下,當地人的生活,肉眼可見的變得越來越好。
李令月在危機時刻,能夠帶著他們轉移到另一個時空,且又能為另一個時空,帶來如此神奇的變化。
在吐蕃降軍看來,即便李令月不是天神,也與天神無異了。他們自然盼著李令月能夠將吐蕃也納入管轄之下,好讓他們的同胞也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一旦將這些人放回吐蕃,這些人會是李令月最得力的助手,李令月和朝廷不必擔心他們背叛。
在聽李令月說完這番話後,武皇道:“此事就交由你來操辦吧,朕會派相應的官員與你接洽。”
對於李令月,武皇向來很捨得放權。她不怕李令月貪戀權柄,只怕李令月還不夠貪戀權柄。
在武皇看來,李令月行事雖有章法,但手段還有些稚嫩。如今趁著她能看顧得上,合該讓李令月好生歷練歷練。
李令月應了聲是。轉眼間,武皇又與她提起了另一宗事。
“此次,朕處置了一批官員,自然要挑一批人補上。朕有意舉辦一次恩科,今年,這恩科的殿試環節,便由你來負責吧。”
這也是武皇誅殺那些跟她作對的大臣們時毫不手軟的原因之一。只要朝中不缺幹活的人,少一些跟她作對的人,說不得還是一件好事。
武皇讓李令月來做這恩科的殿試面試官,也是有意要讓李令月栽培屬於自己的人手。經由李令月之手進入朝堂的,便與她多了一分香火情。
關於這一點,武皇再清楚不過。她親自提拔的人,用著就是比先朝舊臣要順手些。
“阿孃,我沒主持過殿試,若是將這事兒辦砸了可如何是好?要不,我就先替您打個先鋒,具體錄用何人,還是由您來定吧。”李令月道。
“讓你接這項差事,你只管接了就是。便是你選的人不合用,也可事後撤了。”
武皇表示,裁撤官員對於她而言,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了,沒有任何壓力。
“婉兒曾數次協助朕處理科舉之事,朕將她借給你。你若是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只管問她。”
說完這話,武皇又對李令月語重心長地道:“此次恩科之中,你要格外留意那些青年才俊。朕算是看明白了,與那些老朽之人相比,還是青年才俊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
李令月總覺得武皇話中有話,她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的錯覺。
……
在與心腹愛將們協商過後,李令月很快便敲定了進入吐蕃的人選。
攏共五千餘人,既有在吐蕃頗有勢力之輩,又有那等長袖善舞之人,還有一些則是看著不起眼卻極擅打探消息之人。
對於李令月而言,數千人,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多了,不好管理,吐蕃人會通過這些人反向打探到大唐,尤其是她的情況。少了,則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什麼效果。
在為這些人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後,李令月終於派人將他們送回了吐蕃。
這些人一回到吐蕃,便忙不迭地向他們的同伴們轉述他們一路上的見聞。他們秉著七分真,三分假的原則,幾乎將李令月吹成了真神下凡。
緊接著,武皇也被他們吹了一波,說她能夠生出這樣一個女兒來,定然也不是什麼凡人。自武皇登基之後,大周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氣象,這正是上蒼給他們的提示云云。
他們的話,有些人信了,有些人則將信將疑。但人都是有從眾性的,隨著他們的話語在吐蕃越傳越廣,影響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多。
這時,那些回到吐蕃的人又暗自感嘆,大唐太女手中有不少良種,更有許多他們用得上的東西。可惜,這些好東西,她向來只給自己人。
要是他們也能跟大唐太女成為“自己人”,不知會有多少好處……
這番話,聽得周圍之人人心浮動,恨不得立刻將李令月撒出的餌咬在嘴裡。
吐蕃人中,仍有一批重臣堅定地認為大唐人不可信,他們應該好生防著這些唐人。但有了迴歸吐蕃之人的大肆鼓吹,不知不覺間,吐蕃人分化成了兩撥……
日後,當大唐再次征戰吐蕃之時,只需將堅決不肯服從他們的這撥人打服就好。
當然,這是後話了,現在暫且按下不提。
……
卻說李令月跟著上官婉兒一起操辦科舉之事,前後忙碌了兩個多月,才終於有了些眉目。
此時的科舉程序還遠遠不像明清那般繁瑣,因朝廷急著用人,待做好準備之後,從初試到殿試,攏共只花了月餘時間。
本朝的初試內容為詩社、草書、經學,主考官由各地的地方官擔任。
通過初試者,可參加殿試。參加殿試的考生,需根據主考官所出的題目,當場作一首五言/七言律詩,或是五言/七言絕句1。
因這回李令月是主考官,各地的考題需要她來拍板,殿試的內容更是需要她來擬定。
她一面召集禮部的官員來出題,一面翻閱著過往幾屆的試題,思考著她該如何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