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大儒的改變(第2頁)
這個人選,可選之人其實已經不多,從血統上來說,唐王朱聿鍵已經是離太祖血脈較近的一個。
加上他在之前給總兵鄭鴻逵,戶部主事蘇觀生,右副都御史路振飛,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的印象都不錯,認為他是賢王,幾位大佬一合計,就打算立朱聿鍵。
不過在立朱聿鍵這件事上,鄭芝龍一開始就不熱心。
朱聿鍵就任監國後,接下來就面臨要不要稱帝的問題,在這件事上,鄭芝龍再次表明了他的態度,就是不想讓唐王稱帝。
還是靠著鄭鴻逵的堅持和勸說,鄭芝龍才沒有繼續堅持,可見鄭氏集團內部,在擁立上的意見也並不統一。
從後續事態的發展來看,鄭鴻逵和鄭芝龍的不同態度,代表著鄭氏集團的分裂,在此時就已埋下隱患。
眾所周知,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源於他被隆武帝賜姓。
不過,鄭氏集團最早被賜國姓的,並不是鄭成功,而是他的堂弟,鄭鴻逵的兒子鄭肇基。
事情是這樣的,鄭鴻逵擁立隆武后,愈發感覺自己的人選無比正確,想要進一步同朱聿鍵緊密聯繫。
所以把自己的兒子鄭肇基介紹給了朱聿鍵,朱聿鍵也感激鄭鴻逵的擁立之功,一看就明白了意思,那就這麼著吧,賜你國姓,以感念支持。
賜國姓,現在看來,就是隨手一指,你從此跟我的姓吧。
不過事實上,可沒這麼隨意,因為皇帝們行事,並不是隨心所欲,不管幹什麼,都有祖制禮法,還有大臣們進行約束,皇帝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政府班子。
明成祖時期,三寶太監本姓馬,因為在靖難之役裡表現出眾,是太監中的戰鬥機,朱棣一高興,給他賜了姓,但賜的並不是國姓,而是“鄭”姓,這就是鄭和。
可見,國姓不是隨便賜的,連有戰功也不行,賜給鄭肇基國姓,代表著對鄭鴻逵莫大的信任。
大家族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一個社會的翻版,時時刻刻充滿明爭暗鬥,更不要說鄭家這樣富可敵國的超級家族。
鄭芝龍一瞅,好嘛,你朱聿鍵賜給鄭鴻逵兒子國姓,那就是不把我這個鄭家老大放眼裡了,不行,我再把我兒子領來,看你怎麼處理。
鄭芝龍不贊成朱聿鍵即位稱帝,但他是鄭家的老大,朱聿鍵得罪不起,於是給了鄭芝龍之子鄭森同樣的待遇——賜國姓。
鄭森,就是日後的鄭成功,其實應該叫朱成功,因為朱是明朝國姓,鄭成功是建奴的叫法,後世就流傳下來。
從這些事上,其實可以看出,鄭家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實際上這也很正常,家業大了,大家就很難再像小作坊起步時候那麼團結。
這也是各自的利益驅使,從武將軍閥集團到如今的跨國公司,壟斷財閥們,莫不如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鄭芝龍、鄭鴻逵,可以說是鄭氏的兩個代表。相比鄭芝龍,鄭鴻逵無疑更加支持也更加尊重隆武,或者可以假設,鄭鴻逵有藉著隆武的支持,向家族老大權威發起挑戰的打算。
不管鄭鴻逵到底怎麼想,鄭家內部有多少矛盾,在對外方面,鄭家必須表現得像一家人,因為對面那幫讀書人,個個都不是吃素的。
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黃道周、戶部尚書何楷等文臣領袖對鄭氏並不買賬,雖然手裡沒兵,文人的骨氣還是有的。
時間不長,不論是鄭芝龍還是鄭鴻逵,都被彈劾了好幾次。
鄭芝龍本來就看隆武不順眼,就連原來偏向隆武的鄭鴻逵也有點犯嘀咕,這幫子文官就知道過河拆橋,芝麻大點的小事就上一奏摺,一點也不顧及老子在擁立時的莫大功勞,這時開始不聽隆武帝的調遣了。
……
一系列調整和任命後,朱慈烺開始把話題轉移到大明各項改革上面,他對滿朝文武說道:
“諸位愛卿,建奴已滅,韃子已經平定,流寇幾乎全部歸降,前年大明北方土改成果非常明顯,赤壁千里餓殍遍野完成改變。
今年已經過去五個月,大明各項改革都要提上日程,特別是已經進行一半的土地改革,必須要加快進程。
前段時間,朕已經和各地藩王達成一致,此次土地改革,藩王手中不法土地都要交出來,到時一起分為百姓或建成大型農場。
明日,朕將親自率軍南下,坐鎮南京監督南方土地改革進程,朕離開京師後,京師一切政務都交於孫愛卿為首的內閣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