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崇禎和皇太極(第2頁)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十二歲喪母,自幼隨其父兄出兵打仗,得到了良好的前線歷練,心智非常成熟。
24歲時被封為四大貝勒之一,並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由於處事穩健,智勇雙全,在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
從經歷來看,朱由檢生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缺乏對外界的瞭解。
相反皇太極的成長環境要艱苦一些,但皇太極卻在父兄的影響下,迅速得到充實的成長曆練。
崇禎卻形影孤單,真正的孤家寡人,可以說,在個人性格和出身及面臨的環境,讓崇禎朱由檢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18歲這年,朱由檢在危機四伏中倉促繼位,此刻大明已經內憂外患,氣息奄奄。
出於強烈的對大明王朝的責任感,對其最恰當的詞彙就是一個急字,他想通過自己的振作全面挽回大明的懸崖頹勢。
繼位不久他就下令:
“諸臣服飾袖長不得過一尺,宮中盡撤金銀等器,俱用陶器。”
並對全體臣僚下發諭旨不得擅自使用金銀。除了大改作風外,崇禎本人成了明朝繼朱元璋外的第二位最為勤政的人。
他經常因為召見大臣“面決庶政”而忙的吃不上飯,有時到了深夜他還在處理國政,他與大臣商討朝政終席無倦容,一生從無節假日。
皇太極於天啟六年繼承汗位,時年35歲,比朱由檢早一年繼位,雖然繼承了汗位,但皇太極對擁戴他的三大貝勒頗為優禮。
每當朝會舉行盛大慶典時,皇太極都會把三位哥哥擺在與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面並列為坐,可知其稱帝之初地位並非如何穩固。
在不久發生了莽古爾泰“御前拔刀”,皇太極得到支持後,才將其革去大貝勒爵位,最後在圈禁十年後死於禁地。
第二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明智選擇下,皇太極正式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坐受”,改為自己“南面獨坐”。
由此,皇太極才成為能夠全面支配八旗各主的權威人物。
雖然二人均十分努力,但崇禎的成效卻大打折扣。相反,皇太極不斷穩固權威後,將滿洲進一步推向新的高度。
崇禎與皇太極都是明朝末年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們在用人和軍政謀略上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急躁的性格和麵對大明官僚機器整體素質下沉的情況下,他對文武官員越來越缺乏信任。
崇禎認為,內臣都不堪使用,不得已大量啟用宦官,對於使用宦官內臣,崇禎也說出了不得已的苦衷:
“文武各官,朕未嘗不信用,誰打起精神實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諉飾,不得已差內臣查核,原出一時權宜,若是差來不行,差他做什麼?你們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內臣。”
當時對於皇帝使用宦官的危害,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總結:
“宦官內侍之流,若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則檢束,有功則驕恣。”
此外雖然能夠不拘一格選人用人,然而17年裡,卻是庸才遍地,以當時最重要的閣臣為例,總共五十人。
其中周延儒、溫體仁為首輔最久,可週廷儒實庸篤無材略,且性貪,另外的溫體仁專務刻核,迎合帝意,且在其任內,未聞其進一善言,未聞其行一善政。
要命的是,負責明朝軍事的總督、巡撫、總兵、副總兵大多不懂軍事,鮮有能帶兵之人,尤其在毛文龍和袁崇煥死後,當時整個大明已經沒有真正的大將。
如王洽在擔任兵部尚書後,以至於到了不習邊事,聞驚倉惶無以應。
相反皇太極在使人用人上更為從容,首先其父給他留下了重要的四梁八柱的幾大貝勒和子侄們。
皇太極在崇禎四年,戰役中俘獲了祖大壽的兩個兒子和一個侄子,他故伎重演,給他們最好優待,並以此招降祖大壽。
第一次祖大壽熬住了,第二年皇太極再次圍困城中斷糧的祖大壽,這次與祖大壽城下之盟。
為了表示對祖大壽的充分信任,讓他做先鋒帶兵攻打錦州,在錦州城下,祖大壽甩開大隊人馬逃入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