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墨家後人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是偉人同志直面當時國內複雜的形勢,對民族的生存究竟由誰來掌握而發出的感慨。

    而在自然界中,最突出的沉浮現象顯然是發生在水裡。

    一個物體放到水裡是沉是浮,到底決定於什麼呢?

    這個誰主沉浮的問題自古以來一直有人在研究,並有不少學者競相回答。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終於使沉浮問題的眉目變得比較清楚了。

    在二千幾百年前的中國和希臘,都有學者拿出正確的答案,這就是浮力原理的發現。

    從現有材料看來,世界上最早發現浮力原理的功勞,應當歸於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墨翟學派——墨家。

    關於浮力原理的根本,墨家精闢地指出,整個浮體的重量與水對浮體的水下部分的浮力平衡。

    一個物體放到水裡,它是沉是浮,決定於它的比重。

    比重大於水的物體,它的重量大於同體積的水,水的浮力小於它的重量,它放到水裡就一沉到底。

    而比重小於水的物體,它的重量小於同體積的水,它就浮在水面,成為浮體,水對它沒入水中的部分的浮力就足以承受得了它的重量。

    對於浮體來說,比重是決定它的沉浮程度的主要因素:在幾何形狀相同的情況下,比重越大的浮體吃水越深。

    一般人往往認為體積大的浮體放到水裡吃水深。

    其實不盡然,對於一定比重的浮體來說,一般不是它的體積越大吃水越深,而是它的高度越大吃水越深。

    將一個大體積的浮體做成扁平狀,它的吃水深度仍然可以是小的。

    可見吃水深度與浮體厚度有關,而與浮體總體積無關。

    因此,墨家指出,體積大的浮體吃水可以是淺的,只消水的浮力將浮體的重量平衡了就行。

    儘管浮體高度(厚度)越大、吃水就越深的說法是對的。

    可是反過來說浮體吃水越深、它的高度就越大,卻不一定對。

    因為浮體高度不是影響浮體吃水深度的惟一因素。

    一個浮體吃水淺,可能不是由於它的高度小,而是由於它比重小。

    因此,墨家又指出:當水對浮體的浮力與浮體的重量平衡了的時候,它吃水淺並不一定意味著它的高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