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瘦馬(第2頁)

 南方反抗新政的士紳地主富商等,幾乎被朱慈烺一鍋端掉。

 現在是徹底解決越收越少的鹽稅問題,瞭解鹽商問題,只有到揚州才知道!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製鹽業已相當發達,兩千多年以來,東南沿海一直是產鹽中心之一。

 大明最大的鹽場,當屬南直隸的兩淮鹽場,產區包括淮南、淮北各鹽場。

 其中以淮南鹽場開發歷史最古老,淮北鹽場生產規模最大。

 大明延續元朝制度,在揚州府城設置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轄分司三、批驗所二,鹽場、鹽課司各三十;

 洪武時,歲辦灶課三十五萬二千餘引,弘治後,改辦小引鹽,引額倍之。

 鹽是人體維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和糧食的價值類似。

 在商品經濟落後的社會是個硬通貨,可以充當流通交換的物資。

 朱慈烺早就把目光盯上了鹽業,當初由於其中利害關係牽扯太大,他沒敢動手。

 如今南北二京的勳貴,江南的士紳官員、地主商人,被他殺了一輪又一輪。

 那些大鹽商們的靠山,現在已經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

 自古以來,鹽稅就是各朝各代重要的收稅之一,尤其是稅率低的大明,鹽稅有時甚至佔據了一半的稅收。

 弘治五年,朝廷改革鹽稅,用開中折色法替代開中法,招商納糧改為納銀解部。

 然後直接到鹽場支鹽,就是交納一定銀兩,就可以領到鹽引。

 “引”是產鹽單位,一引拆合三百斤,按規矩是每一引摺合米一石,先把鹽摺合成米,再按米價摺合成銀子。

 萬曆四十五年,歷經一百多年的折色法積引甚多,朝廷採用鹽法道袁世振所奏,推行剛鹽法,實行鹽業專賣。

 剛鹽法是將將各商所領鹽引編成綱冊,分為十綱,每年以一綱行積引,九綱行現引。

 每年照冊上額數派行新引,凡綱冊有名者,據為窩本,綱上無名者不得加入。

 從此官不收鹽,商人和鹽戶直接交易。

 商人和鹽戶直接交易,對鹽丁們來說有一定的好處。

 鹽業生產不再受官府的監督控制,只要按時繳納了鹽課,其他時間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們既可以發展副業,也可以多產鹽。

 鹽從來不愁銷路,多出鹽之後,自然會有商人上門要來購買,收購價格往往要比原本的官府折色還要高一點。

 如果趕上了好行情,鹽丁們的日子過得應該很滋潤,賺足了錢也可以經商或者買地當個小地主。

 現在南直隸地區的一石米都在二兩白銀以上。

 按理來說,一個鹽丁一年下來以掙到二十多兩白銀。

 這個收入在當時的鄉下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收入。

 為何鹽越賣越貴,稅卻越交越少,如果和清朝相比,應該有一千多萬兩銀子鹽稅,最後只能收到百萬兩銀子……

 ……

 “商人河下最奢華,窗子都糊細廣紗。急限餉銀三十萬,西商猶自少離家。”

 是明清以來流傳甚廣的《揚州竹枝詞》中的一首。

 描寫聚居於揚州最繁盛的下關一帶的鹽商們。

 此處靠近京杭大運河沿岸官方鹽運司和稅關,他們亦以販鹽致富,雄霸一方。

 朱慈烺一行人假扮成外地來的鹽商,根據情報特意來到揚州鹽商聚集地,下關一帶。

 本以為南京秦淮河畔最奢靡和繁華,來到揚州下關一帶後,朱慈烺的眼睛都看花了,這裡才是富商大把撒錢的地方。

 剛在一家酒樓坐下,馬上有人介紹此處的特色。

 嘰哩哇啦一大堆,朱慈烺根本沒有記住幾個,朱慈烺只記住一個揚州瘦馬,因為他對這個有些印象。

 揚州,是鹽商最大的聚集地。

 賣鹽,不論古今中外都是暴利行業,所以揚州的鹽商們一個個都富得流油。

 這些富商們生活極度奢侈,甚至可以和皇室的生活質量相比了,當然不能和崇禎那個窮鬼皇帝相比。

 既然有錢了,那就要消費,為了迎合這些富商們的消費需求。

 於是衍生出了很多行業,揚州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被叫做瘦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