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且將書上道理放一放(第2頁)
小泥鰍拍了拍肚子,“暫時不餓。”
顧璨白眼道:“剛吃了那個金丹婦人,你再要喊餓,我給你抓誰去?我師父啊?”
小泥鰍眼神熠熠光彩。
顧璨嘿嘿一笑,雙手籠袖,抬起頭,“小泥鰍,我很開心,比痛快殺人還要開心。”
小泥鰍有樣學樣,最近也學會了“坦誠相見”,“餓肚子之前,主人開心,我也很開心。”
顧璨問道:“你說陳平安到底在搗鼓什麼呢?”
小泥鰍搖頭道:“我都不敢靠近陳平安和書案,我又不喜歡想事情,不知道。”
顧璨嘆了口氣,“無所謂了,只要每天能夠看到陳平安,還有啥不滿足的。”
————
池水城高樓內。
崔東山最近已經開始站起身,經常在那座金色雷池內踱步。
反觀崔瀺,開始閉目凝神,偶爾會受到品秩最高的飛劍傳訊,需要他親自處理一些關係到大驪走勢的軍政國事。
崔東山站在那個圓圈邊緣,低頭看著兩幅畫卷,一幅是顧璨與婢女小泥鰍的言行舉動,一幅是賬房先生陳平安的屋內光景。
崔東山開始點評顧璨:“骨聳者早夭,骨露者無以立,骨橫者氣兇悍,骨象金石者命極硬。喂,老王脈,可有些在一枚竹簡上成雙成對的語句,還是有些“親近”,儒教之內文脈不同,可依舊宛如嫡系,三教不同,彷彿近鄰,三教與之外的諸子百家,就像是萍水相逢的江湖朋友,又或是多年不往來的遠房親戚?
陳平安在曬竹簡的時候,拿起其中一枚,正面是一句儒家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反面是那句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只是這枚竹簡比較特殊,陳平安當初翻閱佛經後,又以刻刀在竹簡一面的旁白處,篆刻了一句字體稍小的佛家語,“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有一枚竹簡,正反分別篆刻著“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和那句佛家的“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拿起後,默誦一遍,輕輕放下。
陳平安又拿起一枚竹簡,“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反面則是“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最後陳平安拿起一枚竹簡,正面是“哀莫大於心死,人死亦次之。”反面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秋高氣爽,日頭高照。
陳平安曬了所有的竹簡,自己蹲在好似居中圓心的空白地帶,雙手籠袖,就這樣環顧四周。
一直這麼蹲著,等到日頭斜照在山,陳平安才開始一枚枚竹簡收起來,放入方寸物當中。
這麼多書上的道理,且放一放。
道理在書上,做人在書外。
這句話,是陳平安在驪珠洞天尚未破碎下墜之前,就已經知道的一個道理,而且不是從書上看來的,是別人認真講,他用心聽來的。
陳平安剛剛收好所有竹簡,就看到顧璨帶著小泥鰍走來,朝他揮手。
陳平安關上屋門,走向顧璨,一起去往那座富埒王侯的豪門宅邸。
大門上張貼有兩幅門神彩繪掛像。
陳平安看著它們,心中喃喃道:“擋得住鬼,攔不住人。”
顧璨問道:“怎麼了?”
隨即他有些埋怨,“你偏偏要搬去山門口那邊住著,連像樣的門神都掛不下,多寒酸。”
陳平安笑了笑,“吃飯去。”
到了飯桌上,才發現顧璨孃親早早給陳平安和顧璨都倒了酒。
小泥鰍坐在顧璨身邊,它其實不愛吃這些,不過它喜歡坐在這邊,陪著那對娘倆一起吃飯吃菜,讓它更像個人。
顧璨其實與孃親說好了今晚不喝酒的,便有些擔心,怕陳平安生氣。
卻看到陳平安已經拿起了酒杯,敬了嬸嬸一杯酒,不但如此,又給自己倒了一杯,抿了一口後,開始夾菜。
一頓飯,多是婦人在聊當年驪珠洞天的瑣碎趣事,陳平安也沒有一直沉默,會說一些如今龍泉郡的熱鬧。
其樂融融。
讓顧璨喝完了一杯酒後,只覺得自己能夠豪飲千百斤都不醉。
不曾想陳平安對他潑了冷水,“你年紀還小,哪怕如今是練氣士了,烏啼酒也能裨益修行,還是要少喝,真高興,就喝三杯。”
顧璨做了個鬼臉,點頭答應下來。
婦人掩嘴而笑。
若是陳平安能夠在這些無傷大雅的小事上,多管管兒子顧璨,她還是很願意看到的。
尤其是小泥鰍無意間說了那塊“吾善養浩然氣”玉牌的事情後,婦人獨自想了半宿,覺得是好事情,最少能夠讓劉志茂忌憚些,只要陳平安有自保之力,最少就意味著不會拖累她家顧璨不是?至於那些繞來繞去的對錯是非,她聽著也心煩,到也不覺得陳平安會存心傷害顧璨,只要陳平安不去好心辦壞事,又不是那種做事情沒輕沒重的人,她就由著陳平安留在青峽島了。
吃完飯後,陳平安開始像往常那樣,繞著青峽島沿湖小路獨自散步。
走走停停,並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