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肉袒出降(第2頁)
第一道,傳令於撼山軍及益城守備軍全軍,太守大人言說永昌之現狀,先失河玉城,後失興城,僅餘兩城之地無力抵擋離郡三十餘萬精銳,當此外夷入侵之際,為免人族內戰消耗,也為保全將士性命,太守大人決定自去尊號,降於離郡,離郡太守已承諾永昌全軍,上至將軍,下至士卒,軍級軍餉盡皆不變,接受整編之後,歸屬離郡永昌新軍,在接到離郡太守虎符軍令之前,全軍靜默。
於是乎,益城內外,數萬精銳便在巨大的震撼之中,茫然失措的等待著,未知的命運。
而在那種對未知的迷茫之下掩蓋的,則是根本說不清楚,也無法揣度的複雜情緒,有憤怒,有不甘,有沮喪,有悲哀,更有矛盾之下隱隱然不能與人說的慶幸。
畢竟,打仗就是要死人的。
而面對離郡,永昌死得人還少嗎?
如果說第一道旨令,是在數萬軍隊內部掀起驚天波瀾的話,第二道旨令造成的影響,就要大得太多太多,可反倒是這第二道旨令,造成的效果,卻幾乎可以稱作波瀾不驚。
這一道夏宮永昌太守孟嬌陽,針對永昌郡全體百姓發出的最終旨令,在益城範圍,經由許許多多的宮廷侍者們公鴨般的嗓子,在空蕩的大街上被反覆宣唱,而這座被嚴令戒嚴的益城,數百萬子民,好似沒有任何反應。
只剩下城市四方響徹的宣旨聲音,好像一個錯誤一樣,被一遍又一遍的提起。
旨令之上,太守大人言說,永昌孟氏作為永昌一地唯一的執掌者,已歷五十二代,簡述歷代主要功績之後,自稱其功難望先祖項背,其能難比先輩萬一,值此四夷動亂天下不寧的時代,他與孟氏已無力肩負守土一方的責任,為免更多百姓流離失所,為使永昌迅速恢復安定,太守大人願為民自縛,將一切罪過歸於己身,降於離郡,以求百姓無罪,子民平安。
相比較前兩封旨令波瀾與暗湧,對永昌一地的影響深遠而言,第三封旨令就是實實在在的雨入江海,瞭然無痕了。
這一封旨令被宮廷侍者們謄抄了許多份,直接投遞至如今尚在的世家貴族們府上,在被門房僕從們顫顫巍巍的接過去以後,就再沒有引起任何多餘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