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隨流雲 作品

那年花開1981 第七十五章 不屈服於命運的人(第2頁)

    李野在心裡暗罵數遍,邁腿走進了清水縣郵電局。

    看到李野進門,裡面的職員就笑道:“李野你這可來的真勤啊!要不我們給你弄個編外員工的頭銜吧!”

    李野前些天的時候,要麼來寄稿子,要麼拍電報,要麼拿稿費,大家都認識他了。

    也就是柯老師回來了,來往於京城的信件和郵包才轉交她手。

    李野拿出一張電報稿遞過去,道:“今天發電報。”

    電報員接過稿子,然後一愣:“你這是發電報?不是寄信?這麼多字可不少錢啊!”

    這時候,拍電報一個字要七分錢,三個字就買一斤大米,人家拍電報都變著法兒少寫,李野可好,跟寫信差不多。

    李野確定道:“是發電報,發往羊城。”

    “羊城?”電報員恍然記起了什麼,問道:“昨天是有你的一封電報從羊城來的,你這是又往羊城那邊投稿了?”

    李野笑笑,道:“沒,一個筆友。”

    “嚯,跟筆友發電報聊天?你可真夠急的。”

    電報員笑了笑,拿著李野的電報稿子去發報了。

    八十年代的“筆友”,就好比後世的第一批網友,那是真的時髦,而且浪底金沙,也真有大家閨秀,不像後世.......不是恐龍就是大坑。

    但大家聊筆友基本上都是通過書信,用電報拍上百個字過去,還真是“猴急”。

    。。。。。。。。。。

    郝健和靳鵬很急。

    倆人帶著一個“小弟”三水,蹲在羊城服裝批發市場的外面,看著進進出出的車輛和商販,就好似看著一批批行走的rmB,從自己眼前匆匆溜走。

    “鵬哥,這可咋辦啊!要不然我們換個地方試試吧!這麼大一個粵省,又不是隻有這裡有服裝批發。”

    “你懂個蛋,這裡是省會,大蓋帽管事兒的地方都幹不成,去別的地兒,還嫌讓人坑的不夠啊?”

    “我就是說說......三個臭皮匠.......我也是著急.......”

    郝健瞥了一眼三水,吐出一口菸圈兒,默不作聲。

    三水是年前才入夥的,有股子闖勁兒,但比起靳鵬差遠了,說他腦筋缺根弦是委屈了他,但在如今羊城這種環境裡,他那點兒腦子根本不頂用。

    四個人初到羊城的時候,也是摩拳擦掌信心滿滿,以為三五七天就能弄一大批好貨,發上火車就能回清水縣賺大錢了。

    但是現實卻給他們好好的上了一課。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粵東。

    這句話流傳全國,還要過幾年,

    82年初的羊城,還遠沒有後來的那麼開放,羊城的幾個服裝批發市場才開業一年多,經商條件還遠遠的談不上李野所形容的寬鬆、開明。

    整個八十年代初期,服裝百貨,在神州大地其實都是賣方市場,只要販賣出粵省,幾百公里就有不小的利潤。

    所以郝健拿著錢過來買貨,還指望人家高接遠送?

    甭想了,他得跟一幫粵省本地土著搶,人家早幾年就開始在周邊省份販賣了,郝健等人過來是虎口奪食。-->>


    北方人叫南方人“南蠻子”,南方人喊北方人“北侉子”,地域性極強的商人圈子,外人根本擠不進去。

    批發市場內的鐵皮屋看似簡陋,但很多都是有工廠後臺的代理商,人家都有各自的關係網,什麼惠洲幫之類的地域性團體,排外性極強。

    像郝健、靳鵬這種不定期上門的雞毛販子,人家根本看不上眼,就算郝健軟磨硬泡,人家報出的價格也是零售價,欺人太甚。

    那些願意跟郝健他們搭話的店鋪,就魚龍混雜水深得很了,郝健連續接觸了幾家,交了近千塊的學費,才恍然醒悟趕緊止損,

    要不然兩萬塊的本錢,這會兒說不定已經打著旋兒飄走了。

    而且郝健也不是沒頭腦亂撞的人,他仔細捋了一遍販貨流程,發現就算他們撞大運湊齊了貨,往回運輸又是個大問題。

    因為他們的介紹信不行。

    他們的介紹信是清水縣糧食部門給開的,言辭模糊,大抵是來羊城採買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