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1981 第五十二章 我想悠著點兒,但他們不頂事兒啊!(第2頁)
【這次的題偏難了?怎麼會偏難了呢?不......太難啊!】
“這次之所以摸清同學們的潛藏實力,是為了幾個月之後,高考的志願填報做準備,”
唐主任在講臺上繼續講道:“大家應該知道,每個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名額都是有限的,
-->>
比如京城大學去年在我們省的招生人數就是30多,京城外語學院也只有40多。”
“如果大家一窩蜂的報考一個學校,那隻會造成撞車現象......
所以我們以後還會進行多次聯考,徹底摸清大家的真實成績,跟兄弟學校協商調整,做出最好的志願選擇。”
李野聽明白了,唐主任是想讓整個清水縣成績相近的同學,儘量錯開志願,增加高考錄取的幾率。
這種辦法有沒有效果李野不知道,但八十年代初的志願填報方式,是真的奇葩。
它不是跟後世一樣,在出了成績之後填報,甚至不是在考試之後填報,而是在高考考試之前就進行填報。
也即是說,考生還沒考試呢,就先把高考志願給填好交上去了,讓你連估分都做不到。
這就讓考生的錄取,充滿了嚴重的不確定性。
有的學生髮揮超常,結果以比報考院校提檔線高出幾十分的分數成功錄取。
有的學生髮揮失常,只能黯然落榜,眼看著平時遠不如自己的同學飛上枝頭變鳳凰。
當然,也有考生心存僥倖,高估自己的實力眼高手低,或者膽小保守,畏手畏腳浪費了分數。
總之就一句話——瞎幾把報,上不上的撞大運。
舉個例子,八十年代初的清北新生,高考成績上下相差超過百分,
也就是說550分的和450分的都能考上清北,你說這公平不?這可是全國統考啊!
而大家唯一的報考衡量依據,只有平時的學習成績排名。
現在的條件,想搞出全市排名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縣一中、二中才聯合牽頭,想搞出一個全縣的成績排名,讓大家心裡多點兒逼數。
“咳,安靜一下,我現在公佈我校本次考試前二十名的同學。”
“第二十名:楊樹高,271分。”
“第十九名.........”
“第十一名:李大勇,294分。”
“..........”
“第九名:齊美娟,301分。”
夏月已經連續三次回頭,看向李大勇。
在她的認知之中,李大勇是復讀一班三十名開外的學生,就算偶爾有幾門可以拿個高分,但綜合分數不應該進入前二十名才對。
雖然唐主任沒有明說,但這前二十名,顯然就是需要“跟兄弟學校協商調整志願”的同學,也就是最有可能考走的學生。
二十名開外的那些學生,希望已經不大了。
【李大勇都考了294分,那麼胡曼會考多少?文樂渝又會考多少?】
夏月擔心起來,她悄悄的向金勝利看去,發現這個一班的學習委員,同樣有些緊張的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