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隨流雲 作品
第782章 我就是藉機生事
等離開了新廠區之後,李野問李大勇:“今天怎麼是王秦山接待我們呢?是因為他禮拜天值班嗎?”
“不完全是,”
李大勇一邊蹬自行車,一邊說道:“他這個禮拜天確實值班,但接待你們是他自己要求的,
他說自己經歷了昌北機械廠的轉變,最理解這些國企職工的心思,可以幫助兄弟單位做好思想改變工作”
李野哭笑不得的道:“兄弟單位?他把昌北機械公司跟輕汽公司當成兄弟單位了?”
“難道不是嗎?”
李大勇奇怪的道:“哥,昌北和你們輕汽公司都是港方投資,不算兄弟單位嗎?”
“這個.算嗎?”
李野都有些不好說了,昌北這邊是港資控股,而輕汽公司是國有控股,並且李野也沒有想過把輕汽公司完全私有化。
“不算嗎?”
李大勇回頭看了李野一眼,然後不解的道:“如果不一樣的話,哥你幹嘛上趕著幫他們改革?
現在我們基本上不對外開放參觀了,咱們自家練成的本事,憑什麼教給外人?”
昌北機械公司在改革之後,生產效率和利潤率都創了新高,然後港資就不接待不相干的參觀團隊了,最多也就是直管上級過來吃吃飯,維護維護關係。
這件事李野是知道的,而且也是贊同的。
在這一點上,港資跟內地的分歧很明顯,或者說港資那邊對於內地的“無私分享”非常不理解。
內地的某個單位一旦有了新技術、新方法,都會向其他國企開放參觀,互相幫助。
就比如輕汽公司的前身京城二汽。
當年他們研究出了京城130,然後一機部就要求全國的130以輕汽公司的130為藍本學習,最終送出去了幾十套京城130的生產圖紙,這個行為讓全國各地擁有了幾十家生產130的汽車廠。
有時候李野會想,如果當時京城二汽不向外無私的援助技術,自己獨享整個內地輕卡市場,那麼他們的產能會提高多少倍?
產能提高了,那麼各個相關部門是不是就更重視了?那麼他們發展到現在的話,還會是汽車行業裡的“弟弟”嗎?
李大勇騎著自行車到了昌北機械公司的技術部,一邊領著李野進門一邊說道:“哥,我們一直在學習iso標準,但我覺得如果全盤接受他們的所有要求並不太現實,至少對我們來說有難度.”
就是幾十年後,內地的iso9001也跟海外不完全一樣,畢竟水土不服,需要有我們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