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兒 作品
371.花自向陽(88)二更(第3頁)
桐桐嘿嘿嘿的就笑,言多必失了吧!
比起桐桐說的這些,季安更關心倆孩子在學校的伙食。
早飯在家吃,午飯呢?在學校吃的什麼?
一毛五或是兩毛,就夠在學校吃三頓,且餓不著了,您猜猜能吃什麼?
林楓一邊往嘴裡塞飯,一邊道:“早起一筷子鹹菜,一碗米湯,兩個窩窩頭;晌午麵條或是米飯,吃麵條有一勺蔥花,吃米飯有一勺大醬;晚上燉的白菜蘿蔔,再加窩窩頭。”
誰還管吃什麼呀?一個個手裡拿著書,排隊看,吃飯看……那蹲廁所的,都拿著小本本背英語呢。
吃喝不重要的,只要有書看,怎麼著都行。
然後桐桐就這麼開啟了大學生活,早上六點出門,出門前季紅美就到了,她在那邊做好了飯,拎過來桐桐和林楓一人一份。
不是隻早飯,是知道兩人在學校吃不好,所以連午飯都做了。若是晚上有課,連晚飯墊肚子的東西都給做了。
騎著自行車去學校,在上課之前十分鐘到達。坐在臺階上打開包裡的飯盒,將早飯先吃了。
早飯簡單,要麼雞蛋餅,要麼饅頭裡夾上一個煎雞蛋,再要麼就是兩包子,蔥油餅卷鹹菜的時候也有,每天早上的都不一樣。
揹著的水壺裡是溫水,吃了順便一喝,這就能上課了。
上完課,別人去吃飯,她就在教室或是找個公共自習室,再吃家裡帶的午飯。什麼肉沫燒餅,涼拌的麵條,滷肉燜出來的米飯等等。晚上的吃的一般都不算是正經飯,就是個類似點心水果的東西,反正回去還得吃。
表姐總覺得這麼吃就不是正經吃飯,因此晚上回去必須湯湯水水的再吃一頓。
於是,桐桐就成了班裡的異類。
跟大家作息不一樣,進度不一樣,又不住在一起,幾乎沒有集體活動。像是大家一起臥談,談一談未來的打算,說一說國家的政策等等,她都沒有參與。
整個像是個遊離在外的局外人!
班長找她談,她也坦誠,說家裡父親身體不好,離不開人照顧。為了更有說服力,還給人家號脈,表示我這幾年在學中醫,就是為了照顧父親的。
結果一號脈,賊準!小毛病針灸針灸就好,連藥都不用吃。
然後班裡誰不舒服都找他,家裡的人誰有老毛病還總問她方子。於是,關係倒是慢慢的好起來了。
她成了那個遊離在外,卻無人排擠的班級異類。
大學這四年,沉浸在一種很好的學習氛圍之內。老師很嚴厲,勢必要遏制她這個魯莽的學生;同學很友好,大家都忙著學習,沒有太多的時間搞無效社交。
她的日子真的是一點也不起波瀾!
用四爺的話說,“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是這一屆學生這樣,年齡差距大,普通有底層生活經歷;也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是這一屆學生一樣,親身經歷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後,能痛徹骨髓的去反思那些曾經堅信不疑的神聖教條……更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這一屆學生一樣,他們用近乎於自虐的方式學習……物質匱乏,卻精神亢奮……”
比起桐桐說的這些,季安更關心倆孩子在學校的伙食。
早飯在家吃,午飯呢?在學校吃的什麼?
一毛五或是兩毛,就夠在學校吃三頓,且餓不著了,您猜猜能吃什麼?
林楓一邊往嘴裡塞飯,一邊道:“早起一筷子鹹菜,一碗米湯,兩個窩窩頭;晌午麵條或是米飯,吃麵條有一勺蔥花,吃米飯有一勺大醬;晚上燉的白菜蘿蔔,再加窩窩頭。”
誰還管吃什麼呀?一個個手裡拿著書,排隊看,吃飯看……那蹲廁所的,都拿著小本本背英語呢。
吃喝不重要的,只要有書看,怎麼著都行。
然後桐桐就這麼開啟了大學生活,早上六點出門,出門前季紅美就到了,她在那邊做好了飯,拎過來桐桐和林楓一人一份。
不是隻早飯,是知道兩人在學校吃不好,所以連午飯都做了。若是晚上有課,連晚飯墊肚子的東西都給做了。
騎著自行車去學校,在上課之前十分鐘到達。坐在臺階上打開包裡的飯盒,將早飯先吃了。
早飯簡單,要麼雞蛋餅,要麼饅頭裡夾上一個煎雞蛋,再要麼就是兩包子,蔥油餅卷鹹菜的時候也有,每天早上的都不一樣。
揹著的水壺裡是溫水,吃了順便一喝,這就能上課了。
上完課,別人去吃飯,她就在教室或是找個公共自習室,再吃家裡帶的午飯。什麼肉沫燒餅,涼拌的麵條,滷肉燜出來的米飯等等。晚上的吃的一般都不算是正經飯,就是個類似點心水果的東西,反正回去還得吃。
表姐總覺得這麼吃就不是正經吃飯,因此晚上回去必須湯湯水水的再吃一頓。
於是,桐桐就成了班裡的異類。
跟大家作息不一樣,進度不一樣,又不住在一起,幾乎沒有集體活動。像是大家一起臥談,談一談未來的打算,說一說國家的政策等等,她都沒有參與。
整個像是個遊離在外的局外人!
班長找她談,她也坦誠,說家裡父親身體不好,離不開人照顧。為了更有說服力,還給人家號脈,表示我這幾年在學中醫,就是為了照顧父親的。
結果一號脈,賊準!小毛病針灸針灸就好,連藥都不用吃。
然後班裡誰不舒服都找他,家裡的人誰有老毛病還總問她方子。於是,關係倒是慢慢的好起來了。
她成了那個遊離在外,卻無人排擠的班級異類。
大學這四年,沉浸在一種很好的學習氛圍之內。老師很嚴厲,勢必要遏制她這個魯莽的學生;同學很友好,大家都忙著學習,沒有太多的時間搞無效社交。
她的日子真的是一點也不起波瀾!
用四爺的話說,“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是這一屆學生這樣,年齡差距大,普通有底層生活經歷;也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是這一屆學生一樣,親身經歷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後,能痛徹骨髓的去反思那些曾經堅信不疑的神聖教條……更不會有哪一屆學生像這一屆學生一樣,他們用近乎於自虐的方式學習……物質匱乏,卻精神亢奮……”